“出售美國”? 站在K街看西方政治游說產業鏈

權力在向外界開放之前,難免會伸展出一條條隱秘的通道

責任編輯:于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美國,合法游說已形成一個龐大產業,全年營收可達數十億美元,游說公司所集聚的“K街”被稱為繼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中心”。(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2日《南方周末》)

“他們行事低調,態度謹慎,生怕觸犯任何美國法規,但出手大方。”游說從業者麥克馬洪觀察,中國企業的公關往往“臨時抱佛腳”。

權力在向外界開放之前,難免會伸展出一條條隱秘的通道,而K街的游說者正扼守在這些通道上伺機而動。

28歲的得克薩斯青年羅伯特·麥克馬洪(Robert MacMahon),已混跡于K街四年多。

“好日子來了!”接受采訪時,麥克馬洪或慷慨陳詞或委婉請求,卻難掩南部美國人的直爽性格,“這一套都是跟老板學來的”。

地處華盛頓“K街”的盡頭,麥克馬洪所在的游說公司只有一家辦公室兼會客室。隨著美國中期選舉的臨近以及對多國發起貿易戰,游說公司迎來大選之后的新一輪商機。

“人脈蘊藏著最大的機會!”

北連喬治城,東通國會山,K街見證著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也毀譽參半,不少“陽謀和陰謀”皆誕生于此。

“這里有大把的機會,人脈則蘊藏著最大的機會!”從業初始,“菜鳥”麥克馬洪整天忙碌于案牘之間,多數時間為一些中小企業撰寫項目申請文書,偶爾會有機會陪同議員助理吃頓“工作餐”、打高爾夫球或者去健身房。

游說業魚龍混雜,K街不乏機會,甚至新聞界和文藝界人士也能在此找到素材和靈感。2005年,德國廣播特寫獨立制作人巖斯·亞里許的《K街——吸毒和賣淫景象的畫面》,獲得歐洲獎最佳廣播特寫,仍是歐美廣播教學的經典案例。

通常,各大游說公司大都“逐權而居”,紛紛搬到離議員更近的地方。但各家游說公司都要在K街保留總部或辦事處,以便招攬生意。

麥克馬洪所在的游說公司并不入流,客戶只不過是一些小微企業,或者承接大型游說公司分來的“殘羹冷炙”,協助聯絡一些“后座議員”或替補角色。

麥克馬洪尚不是“注冊說客”,他見到大腕議員時還會略顯緊張。但是,這名游說界的“菜鳥”卻給自己定下“小目標”:競選議員,投身政界,逐步躋身華盛頓的權貴圈。

他發現,每當中期選舉或政府換屆后,都會有大批議員、官員進入游說業,他們不僅人脈資源豐富,還能摸清現任議員、官員的思路和行事風格,游說的成功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