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頭號議題人口減少,日本怎么迎接外國人

初來乍到的外國居民往往面臨著經濟上求生存、文化上被邊緣的雙重焦慮。對他們而言,語言“障壁”相對容易打破,文化“障壁”的頑固程度卻超乎想象。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林東蔚

芝園團地社區,一張曾寫滿罵語的桌子被重新粉刷后,外地和本地居民摁上各自手印。(作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2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2018年6月底,本文作者以教育公益從業者身份赴日訪問,廣泛接觸教育部門、學校、企業和民間組織,探討當前日本國內的頭號議題:老齡化和少子化背景下,在日外國籍居民與本土居民的“共生”現狀。當下,中國正在逐步推進“人的城鎮化”,大量來自農村的流動人口正在城市謀生。同時,許多城市也面臨老齡化的困擾,“搶人”大戰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城市管理者如何保證來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擁有不同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人群,比如外來務工人員和城市本土居民,在彼此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共生共存?日本的國情和社情縱然與中國有千差萬別,但在“多元文化共生”方面自有參照和啟發意義。

短期或長期移居日本的外國人數量激增,已是一個普遍趨勢。九州宮崎縣一所私立高中2018年的新生中只有16個日本學生,剩下167人都來自中國大陸。入學典禮上,校長不但用中文致辭,還帶領全校師生演唱《義勇軍進行曲》。

初來乍到的外國居民往往面臨著經濟上求生存、文化上被邊緣的雙重焦慮。對他們而言,語言“障壁”相對容易打破,文化“障壁”的頑固程度卻超乎想象。

在日本埼玉縣川口市的一個名叫“芝園團地”的社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持續多年。對陣的雙方,分別是日本籍居民和移居這里的外國籍居民。

看起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也許像是小打小鬧,比如:日本居民會指責外國居民高空拋撒垃圾、深夜制造噪音等等,打擾了自己原本寧靜有序的生活;而外國居民因為語言和生活習慣等差異,無法及時獲得公共服務資訊和支持,更不用說融入社區。被媒體反復提及的一次激烈沖突,則是一張公用木桌被匿名涂寫很多惡毒話語。

2004年開始,芝園團地自治會(注:日本社區的自治會類似中國城市的業委會)意識到這個問題。擔任自治會事務局長的岡崎廣樹開始嘗試平息雙方的不安和不滿。在他的推動下,那張引發爭議的木桌也在2015年被粉刷一新,天藍色的底漆上印滿了居民們五顏六色的手掌印,變成芝園團地宣傳多元文化共生的標志物。

某種程度上,芝園團地社區是日本當下社會的一個縮影。一方面,移居日本的外國人數量激增;另一方面,日本人自身則面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困擾。芝園團地兩組居民之間的沖突,正是兩股趨勢疊加的結果。

看著藍色桌面上五彩斑斕的手印——它們與周圍建筑的素凈色彩形成鮮明對比——我不禁好奇:作為一個族群相對單一、文化高度均質的國家,日本將如何在社群加速多元化和國際化的世界大勢中自處?

在日本的外國人口激增

宏觀來說,芝園團地這場“戰爭”的背景是社區人口結構的戲劇性變化:早在2007年時,生活在這里的外國居民僅208人,截至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2533人;反而日本居民的數量在十年間直線銳減,直到去年被反超。這種本土和外籍居民數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