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變革的成就感是“名和利不能代替的”《人民日報》老報人追憶農村改革
農村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對農村改革做出了獨特貢獻。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1981年10月1日,河北臨西縣,開始實行包產到戶,農民勞動熱情高漲。種田積極性提高,這是農民在購買化肥。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2日《南方周末》)
農村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對農村改革做出了獨特貢獻。幾代新聞工作者切實參與和推動農村改革,或前往一線調研,或組織稿件爭鳴真問題,促進全社會對改革的思考和實踐。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南方周末采訪幾位人民日報老報人,請他們回顧農村改革初期的往事,呈現改革的艱辛與昂揚。
提起1980年代,吳長生笑了,稱之為“白頭宮女說玄宗”,眼睛卻亮起來。1983年,他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所畢業,到人民日報農村部工作。
“能與李克林、姚力文、劉衡這樣的人民日報老前輩們共事,得到他們的‘熏蒸’,真是一種幸運,雖然時間不長,但終生受益。”吳長生曾經在人民日報社離退休干部局主辦的微信公號撰文回憶。
而李克林、姚力文,曾經擔任他的領導,農村部正、副主任。這些老報人不僅是中國農村改革的親歷者,更是推動者,他們的回顧和見證,對農村改革初期的艱辛和突破,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歷史細節。
當時,農村部可能是人民日報社最活躍的部門,讀者來信以麻袋計。
“動不動傳達室就說:你們來拿信。我們兩個小伙子,推個車,有時候一推就是兩三個麻袋。”1974年,何加正分配到人民日報經濟部農村組,“翻麻袋”是入職后的重要功課。
1978年,“農村組”升級為“農村部”,主任是人稱“李老太”的李克林。“文革”結束時,李克林已經六十多歲了;兩位副主任季音和姚力文,分別比她年輕七歲和十歲。三人的新聞生涯都始自抗戰時期的根據地。
李克林編過《平漢線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季音編過《新華日報》華中版;姚力文在創刊時期就進入了《人民日報》。三人并無私交,默契卻仿佛早已形成:李克林退休后季音繼任,季音調到其他部門后姚力文接棒。
今人遙想改革年代,會以為“窮則變,變則通”,水到渠成,事實上,在改革成為共識的年代,改革仍需要勇氣、智慧和擔當。百舸爭流,仍然會有激流險灘。
“一切秋后看”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該穩定》。文章見報前,農村部主任李克林并不知情。多年后,她在《幾乎中斷“包產到戶”的張浩事件》一文中回顧了當時情景。
當年的七省三縣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安徽省的“包產到組”政策引發激烈討論。會議還沒結束,中央農口的領導同志轉給《人民日報》一封署名張浩的來信,內容是“包產到組”在洛陽農村引起的混亂,并另寫一封信表明態度。3月15日,張浩來信在《人民日報》刊登,即前述文章,配發的編者按是根據指示信改編的,其中的關鍵信息是:人民公社要繼續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已經出現“分田到組”“包產到組”錯誤做法的地方,應堅決糾正。
正值春耕,張浩來信立刻引起巨大爭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原則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規定,農村勞動組織“可以按定額記工分,可以按時記工加評議,也可以在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業組,聯系產量計算勞動報酬,實行超產獎勵”。
堅決糾正“包產到組”的錯誤做法,使已經“包產到組”的地區一時亂了方寸。李克林相當震驚,按慣例,此類讀者來信應交由相關部門處理。
當時,很多領導干部對“包產到戶”都持保留態度。1978年,季音到江蘇采訪,想參加省委的農村工作會議,遭到婉拒。該省提出“堅決堵住西大門”,目的就是抵制鄰省安徽“包產到戶”的“歪風”。
依據官方統計數據,1956年到1978年,22年間,中國農業總產值從1033.8億元增長到1794.5億元,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緩慢遞增。農民的具體情形可能更為嚴峻,據南方周末記者對親歷者的采訪,一工分兩分錢的勞動價格在山東、北京等多地農村常年不變。窮則變,安徽的巨大示范效應使全國出現眾多效仿者。因此,張浩來信及配發的編者按引起軒然大波。
讀者來信雪片般涌向人民日報,正在北京參加農業會議的代表不斷接到家鄉電話,詢問是否中央政策變化。震蕩最強烈的,是張浩批評的洛陽地區和“包產到組”走在前列的安徽省。為此。新華社河南分社寫了兩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