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聲處》為什么有生命力?
40年后,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于無聲處》又要演出了。
責任編輯:朱又可
如果說1978年《于無聲處》的演出是轟動的,那么,2008年《于無聲處》的演出是火熱的。演出規模和輿論宣傳上當然遠遠不及,但是若論演出的劇場效果,則絲毫不遜色于1978年。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2日《南方周末》)
40年后,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于無聲處》又要演出了。
2011年初,我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是浙江大學學生黑白劇社的一位同學,她說她們一些劇社成員今年要畢業了,想排一部戲,她問:我們可以排您的《于無聲處》么?我馬上回答:可以呀。她呆了一會兒,猶疑地問:您同意了?我反問:我為什么要不同意?電話聲中一片歡呼聲……我到今天也沒想明白,我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同意?
夏天,我和導演蘇樂慈應浙江大學邀請來到杭州看學生們的戲。我問他們:誰推薦你們演這個戲?他們回答:我們自己選的。有位同學拿來劇本一念,我們就集體決定了。
傍晚,我們看見距離演出還有三刻鐘,劇場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問,學生說:我們的票不對號,早進去有好位子呀。
當晚,坐在同學當中,看著臺上年輕的演員來來去去,仿佛又回到了1978年的工人文化宮。這是1978年的回聲么?
回聲不是尾聲。
三十年了,還是流著眼淚走出劇場
如果說1978年《于無聲處》的演出是轟動的,那么,2008年《于無聲處》的演出是火熱的。演出規模和輿論宣傳上當然遠遠不及,但是若論演出的劇場效果,則絲毫不遜色于1978年。比如說,一場演出過程中,觀眾十四次熱烈鼓掌,這是1978年也沒有過的。
開始我沒想到會這么火。當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人李勝英給我打電話,說想重排《于無聲處》時我甚至有過擔心:話劇觀眾主要是年輕人,他們能理解、接受這么一個距離他們很遠的、而且非常政治的題材么?但是很快我想明白了:應當讓年輕人知道他們的父輩是怎么走過來的!人要知道從哪里走來,才會明白該朝哪里走去: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永遠不回頭!
但是我內心卻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