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滅絕是如何發生的?

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二疊紀末、三疊紀初海水鋰同位素的組成及其變化趨勢,對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

責任編輯:朱力遠

吳家坪階-長興階界限層型點,也是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的“金釘子”所在地。(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2日《南方周末》)

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二疊紀末、三疊紀初海水鋰同位素的組成及其變化趨勢,對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

從滅絕中走來

如果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學家,那么居維葉的“災變論”無疑對古地質學、古生物學具有根本性影響。

1812年,法國動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居維葉(Cuvier)在對不同地層時代中遠古地球生物的觀察中發現了上億年來生物群落的起起落落,據此提出災變論觀點,認為全球的大災變造成了生物群落的滅絕,之后殘存的部分經過發展又形成了各個階段生物群。

美國古生物學家雅布倫斯基(Jablonski)在1986年發表文章首次探討了大滅絕對既有生態系統的影響。為證明破壞全球既有生態系統的大滅絕,他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大滅絕改變了生物群落結構,是生命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在著作中寫道。這項研究首次將古地質學和生命演化過程聯系起來,開創了近年來古地質學的熱門研究方向。

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泥盆紀晚期生物大滅絕、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白堊紀末生物大滅絕。

奧陶紀距今5億年,是古生代的第二紀,分早、中、晚三個世。發生在這一時期的大滅絕,是地球上最早的一次大滅絕事件。約三分之一的腕足動物和苔蘚動物科滅絕,種一級的滅絕率高達85%。

最近,《自然-地學》(Nature Geoscience)雜志上刊發論文稱,美國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森(Ann Pearson)團隊的科學家找到了奧陶紀末期剖面的遠古海洋葉綠素中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卟啉,并對其單體的單體氮同位素進行了定量分析。該論文第一作者沈佳恒告訴南方周末,正是海洋真核藻類的擴張導致了冰期產生,最終導致生物大滅絕。

白堊紀大滅絕對在地球占據霸主地位長達1.5億年的恐龍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在令人惋惜的恐龍消亡中,科學家同時認為,正是恐龍滅絕為哺乳動物的生存打開了希望之窗,一個全新的紀元——新生代由此產生。大滅絕使固有的演化進程、古老的演化生物群消亡和演化生物群輻射的速率被大大加快,演化的趨勢在一次次大滅絕中轉向,最終形成了地球如今的模樣。

也就是說,如果大滅絕未曾發生,能夠得到發展乃至輻射機會的物種類群將會發生改變,漫長地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