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人覺得《邪不壓正》看起來不爽?
何謂作者電影?
責任編輯:陳玲玲
《邪不壓正》
備受期待的《邪不壓正》上周五上映,觀眾的評價卻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有的人覺得片子好看過癮,帶有極強的“姜文風格”,沒有讓自己失望,而大多數觀眾則表示看的云里霧里,劇情平庸又拖沓,充滿導演個人的趣味,觀感不佳。
這部片子到底為什么不合大多數人的口味,而又被另一些人捧上神壇?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來厘清一個概念,何謂作者電影?
“作者電影”泛指具有明顯個人風格特征的影片,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是法國新浪潮運動中提出的一種創作主張。
作者電影大多不是商業電影,而是導演本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應。許多的商業電影因為考慮到票房市場,電影公司和制片人會參與較多,導演本人的風格會被壓制。
最典型的作者電影有賈樟柯的《小武》,當然還有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兩部影片都帶有導演本身極強的個人風格和情感主張,甚至有點像個人傳記,運用大量長鏡頭和視覺化的電影語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說起作者電影和普通商業電影的區別,我們看看《我不是藥神》和《邪不壓正》就知道了,《我不是藥神》的成功和他本身的商業片定位分不開,他最開始就瞄準的是現實題材,普羅大眾都會關心的“治病難”的問題,就像片中臺詞說的,“誰家還沒有個病人”,只有真正與醫療體制和貧窮打過交道的人才會懂這部片子中那種心酸和無奈。
中國龐大的患者群體以及大眾的就醫現狀也就決定了這部片子是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的,再加上片子本身從拍攝到演員到宣傳都質量上乘,票房大賣,口碑爆表不難想象。
但《邪不壓正》正好相反。這部片子之所以被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