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往事 霍爾果斯“淘金者”
先是新疆人,后有內地人,數以千計的中國人嘯聚于此。好奇,懵懂,無知,潮水裹挾人群向西。
責任編輯:吳筱羽
霍爾果斯空蕩蕩的大街兩旁,新的建筑正在一個個工地上生長,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像是生長中的骨節摩擦發出的聲響。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時代變了,如今有人憑借一家“注冊型企業”即可在霍爾果斯淘金,而過去的“淘金客”,則把青春和全副身家押在蒼茫的戈壁上“拼殺”。
“老貿易”高建剛還記得1992年的那個夏天。8月,他高中畢業,一心想混社會,提著幾箱賒來的方便面,隨人潮一路向西,涌入霍爾果斯。
1992年7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在霍爾果斯開啟邊民互市。
邊民互市,指在陸路邊境二十公里以內,經政府批準的開放點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過規定金額或數量范圍內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
毒辣的太陽把戈壁灘烤得焦燙,只有土路,罕有建筑。先是新疆人,后有內地人,數以千計的中國人嘯聚于此。好奇,懵懂,無知,潮水裹挾人群向西。
“一杯杯賣炒瓜子,一天也能賺幾百塊”
資料記載,當年有4.85平方公里土地被劃為邊境互市貿易區。1992年8月15日貿易區運營時,開業的4000㎡工程里有27套房子,共計200個攤位。但商人們回憶,當年的互市貿易就是圈一塊地,搭一頂帳篷,沒有建筑物。哈方什么都缺,他們搬來化肥、廢銅、廢鋁,換取中國人的食品、紡織品等輕工產品。中國人只需在邊檢站交兩塊錢辦個證,隨便拿點兒什么去霍爾果斯,都能易貨或者換錢。通關時,沒有儀器檢驗,肉眼看一下就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