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40年:為“法治中國”鋪路

40年的司法改革,以司法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和法官職業化為主線。

責任編輯:蘇永通 溫翠玲

2017年7月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舉行首批367名員額法官憲法宣誓活動。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周強領誓。(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四十年前,國家法制在一片廢墟中艱難重建。從填補立法空白、恢復司法體系,到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再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中國朝著法治國家的目標穩步邁進。

40年的司法改革,以司法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和法官職業化為主線。十八大之后,“全局性改革時代”來臨。

“中國法治和司法現代化之路還很漫長,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未來兩三代人,注定只能是筑基者和鋪路人。”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這次改革的最終目的,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標尺。” 

2018年6月22日,星期五,下午5點,一周的工作時間即將結束。北京東交民巷27號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大樓里,一名法官突然看見內網上掛出一封特別的《離職告別書》。

這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免去沈德詠的最高法(常務)副院長等職務。隨著他的卸任,中國首批大法官全部離開了法官崗位。

臨別之際,這位一級大法官沒有太多忠告留給同事:“我唯一想說的是,我們親愛的祖國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而實行法治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悠久的歷史既是財富,也是包袱。……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法治和司法現代化之路還很漫長,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未來兩三代人,注定只能是筑基者和鋪路人。”

40年前,當代中國司法制度恢復、重建,也揭開了司法改革序幕。起初近20年主要是進行一些局部性改革,如審判方式改革。之后,體制性改革時代到來,1999年起,最高法連續推出“一五”“二五”“三五”改革。

“司法改革是一個歷史跨度很長的老題目,也是一個時代感很強的新題目,還是一個風險度很高的難題目。”被譽為“改革院長”的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曾感嘆,“改革者不僅要有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有時還要有敢冒天下險的勇氣。”他在任內完成了法院的前兩次五年改革。

2014年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主題。這一年,具有全局性意義的新一輪司法改革啟動,2018年將是收官之年。

作為司法改革的親歷者,沈德詠這樣總結:“穩中求進是最明智的選擇。”

不改革沒有出路

有人曾開玩笑說,中國的司法改革,是從法官換裝開始的。

2002年3月21日,包括肖揚、沈德詠在內的4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