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暉:切實糾正違憲行為

現在反復講要全面依法治國,而且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提法很新,也很好。倘若能夠落實的話,那中國的法治就大有希望。

責任編輯:蘇永通 溫翠玲

2018年6月25日,郭道暉先生接受本報專訪。他目前正在整理自己的文集。(南方周末記者 賀佳雯/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現在反復講要全面依法治國,而且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提法很新,也很好。倘若能夠落實的話,那中國的法治就大有希望。

九十高齡的郭道暉先生,如今一人住在北京昌平的一家療養院里。他說自己雖身處“斗室”,但仍心系國家的法治進程。

2018年6月25日,南方周末記者午后登門拜訪時,老人正對著電腦,梳理《郭道暉法學文選》的目錄。密密麻麻的文件夾按年限、主題劃分,裝載著他四十余年的法學思考和九十年的人生領悟。

作為“法治三老”中的最年長者,郭道暉屬于半路改行:他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后留校講授哲學和研究美學;1979年4月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工作,自此“遁入法門”。那年他51歲。

1987年8月,郭道暉調任中國法學會研究部主任,兩年后離休,被聘為《中國法學》雜志社總編輯。其間,他率先在《中國法學》上組織開展人權法學和權利問題大討論,首創“權利推定”和“社會權力”新理論,提出將通行的“法制”改為“法治”,又進一步提出將“法治”提升為“依憲治國”。

他的上述思想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祖先爺”。郭道暉出生于湖南湘陰,伯曾祖父郭嵩燾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主張學習國外的制度和技術;祖母曾氏早年留日,思想開明。從他的父親一代開始,都走上了“學工救國”道路。而抗日逃難的經歷,使得年輕的郭道暉三兄弟“不約而同”全部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郭道暉的特別身份還有,他是朱镕基的中學和大學同學、入盟(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新青聯)和入黨介紹人。翻開朱镕基贈送給他的2016年家庭聚會相冊,他口中念叨:“镕基為人很念舊,又敢言。”

沒有正確思想怎么能立法

南方周末:您在清華學的是電機,教的是哲學,年過半百轉行從事法律工作。為什么有這樣的轉折?

郭道暉:當時(197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法制委員會(1983年改稱法制工作委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