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良資產處置到“影子銀行”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能否回歸主業
誕生十年后,完成兩輪不良資產處置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并沒有消失,而是轉型發展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于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這與其誕生的初衷已大相徑庭。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周小鈴
2018年5月24日,上海,東興證券公司,東興證券營業部。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誕生十年后,完成兩輪不良資產處置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并沒有消失,而是轉型發展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于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這與其誕生的初衷已大相徑庭。
不過,新的監管與市場環境下,華融、長城、東方、信達,紛紛提出回歸主業計劃。
2018年7月14日,據媒體報道,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799.HK)(以下簡稱“華融”)將實行全員降薪,下半年在發放稅前固定工資部分扣除五險一金后,全員減薪18%。
三個月前,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華融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賴小民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賴小民是華融發展史上頗具爭議的一位掌舵人。自2009年他調任華融以來,華融利潤從區區4.03億元,飆升至2017年的265.877億元,公司資產也由156億元增至18702.6億元。
業績增長背后,是其多年來的高速擴張與萬億負債。華融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華融總資產達人民幣1.87萬億元,但是,凈資產只有人民幣1826億元,總負債高達1.69萬億元。
上世紀末,國有銀行剝離巨額壞賬,包括華融在內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下稱四大AMC)應運而生,承接1.4萬億元的歷史不良資產,存續期為十年。
然而,十年后,完成兩輪不良資產處置的四大AMC沒有消失,而是轉型發展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于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這與四大AMC設置的初衷已大相徑庭。
賴小民落馬二十天后,華融召開全系統員工會議,明確提出,要回歸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更早時候,銀監會于2018年1月1日頒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提出,引導資產公司進一步聚焦不良資產主業。
二十年間政策輪回,四大AMC是如何演變的?
黃金十年
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是在1997年11月17日,會議確定了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方案,目的是處置銀行壞賬。
1999年,四大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應運而生,以央行再貸款和定向發行金融債的方式,分別對口承接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共計1.4萬億元的巨額壞賬,并定下“十年存續期”。
“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弄。”上海一家投資公司總經理張祺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張祺曾是信達AMC(01359.HK)上海分公司的第一批員工。他穿著黑色西裝,身材筆挺,因為從業時間太長,戲稱自己是行業“大熊貓”。
四大AMC成立的那一年,張祺從銀行信貸員的崗位上調任,參與組建資產管理公司。此前十余年間,萬億不良資產由許多四大國有銀行積存而來,涉及項目成千上萬。張祺說,四大AMC早期員工皆為臨時抽調。
面對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首要的問題是,不知該如何估值,“這東西值不值錢,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