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霧”、數據造假、重開發輕保護之后 汾渭平原:晚點的藍天保衛戰
汾渭平原大氣污染突出的原因之一在于,政策措施的努力帶來的污染物削減,并不能抵消產業發展、能源增長和城市化推進帶來的污染物增量。
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朱思良 張元元
2017年2月15日,重污染下的西安。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汾渭平原首次與京津冀等地一起成為大氣污染防治的主戰場,這里PM2.5濃度全國第二高,二氧化硫濃度最高。
汾渭平原大氣污染突出的原因之一在于,政策措施的努力帶來的污染物削減,并不能抵消產業發展、能源增長和城市化推進帶來的污染物增量。
陜西人王彤一直認為,只有用渭河平原種的麥子磨成面,再搭配上渭河的水,才能做出口感筋道爽滑的面食。
黃河最大的兩個支流——渭河和汾河沖擊成了兩大平原,土壤肥沃,人口密集,地處要塞,“占關中者得天下”。
華夏文明的繁盛地,如今卻被陰霾籠罩。后“大氣十條”時代,《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于2018年6月底印發,汾渭平原首次與京津冀等地一起成為主戰場。
“汾渭平原僅次于京津冀區域,是我國PM2.5濃度第二高的區域,同時它又是二氧化硫濃度最高的區域。”2018年6月20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指出。
2018年8月下旬開始,大氣污染強化督查的“國家隊”將進駐汾渭平原上的三省十一市,包括十三朝古都西安、九朝古都洛陽等。
自查、約談、問責……眼下,這片歷史上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正上演著不同于以往的一番景象,打響了有些晚點的藍天保衛戰。
“大氣十條”中的漏網之魚
很多去西安旅游的人總感覺空氣中“土土的”,用王彤的話說,“揚塵污染包圍著咸陽和西安”。因此,這次把汾渭平原列入主戰場,他并不意外。
王彤任職于咸陽市環保系統,這兩天正忙著落實省里檢查出的問題——幾家工廠沒安粉塵處置設施,燃煤鍋爐沒拆改,被責令限期整改。
“上上下下都緊張起來了”。王彤感覺這次被檢查與以往不同。一個月前,陜西省環保廳啟動“關中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查”,從全省抽調兩百多人,包括5個廳級領導干部,發現問題后毫不留情,媒體曝光、移送司法機關。
這是8月底督查“國家隊”入場前地方最后的準備。南方周末記者根據關中督查的反饋結果發現,問題主要集中于燃煤鍋爐未改造、露天堆放和揚塵、無環評審批手續,大多是“散亂污”企業。
晉陜兩省幾乎同時對治霾不力的城市開展集中約談。陜西關中5市中,西安、寶雞、咸陽三市PM2.5年均濃度、優良天數兩項指標都未完成,渭南是沒完成優良天數。山西4個被約談的城市中,有3個屬于汾渭平原,分別是臨汾、呂梁和運城。
約談的副市長們紛紛表態,渭南市市委常委、副市長羅書葵當場提出,市委市政府馬上召開專題會議,“努力做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