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高考不是政府退出就能解決問題
高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一種考試。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陳攀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2018年高考錄取正在進行之中。高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既要保障學生有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發展興趣,有創造性,又要最大限度地維護教育公平,還要適當向弱勢群體傾斜,在地區與地區間保持一定的平衡。諸多政策目標,改起來殊為不易?;謴透呖?0年,也正是中國社會轉型的40年。高考制度,是一個很好的平衡改革與穩定的樣本。繼2018年6月7日《我看高考改革趨勢》一文后,本期,我們繼續請兼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的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教授分析高考制度。歡迎讀者來信發表您對教育話題的分析和建議,來信務求簡短和見識。郵箱:dacankao31@126.com。
高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一種考試
南方周末:都知道高考是指揮棒,“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中小學似乎仍然是圍繞著提高考分來組織教學,教育部門想“減負”,但落地起來似乎很難。
劉海峰:的確,現在中國因為有高考存在,它指揮棒的功能非常強大,影響了整個中小學教育。中考與之類似,導向功能也非常明顯。所以,應試的壓力在中小學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些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課業負擔也蠻重,在這種情況下,想改變中國學業水平很重的這種情況,很難。
但中國又離不開高考,我向來認為高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一種考試,沒有高考不行,有高考就會對中小學有應試的導向。從中小學就開始的學業壓力,除了跟高考制度有關外,很重要的還是中國人的教育價值觀,這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中國自古就崇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高度甚至過度重視教育。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或教育部門,不管怎么發文件要減輕中小學學習負擔,始終減不下來,一些基礎課程,學校把它減下來了,家長又把它放在課外的假期里補回去,每到周末以及寒暑假,各種補習班、培訓班,非?;鸨?。在一定意義上,中國的年輕媽媽很多都是“教育狂熱分子”。
崇尚儒家文化的東亞文化圈,包括韓國、日本、新加坡,與中國類似,非常重視教育,華人尤其重視。那些移居海外,到美國去的華人、留學生,他們的后代,也要考高分、進名牌大學,像美國“虎媽”蔡美兒,就是華人中的典型。她已經是從菲律賓移民美國的第三代華人了,血液里還流淌著中華的文化基因。這跟我們文化相關,雖然美國沒有像我們這樣的高考氛圍,但華人的孩子學習任務一樣很重。
南方周末:《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講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為適應新高考改革目標,真正撬動素質教育,中小學教育階段未來可以做怎樣的嘗試?
劉海峰:很難,如果能做,也只能是漸進地做一些試驗,主要是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原因。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大家辦事都講求人情關系。再者,誠信體系不夠完善,如果要多元評價、綜合錄取,希望能夠不完全看課業成績、考試分數,那就要看推薦信、平時表現、成長記錄等,這些往往會作假,沒法判斷真假。比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