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機尋找的是活生生的人” 資深選角導演艾倫·帕克斯的試鏡故事
艾倫·帕克斯從事選角工作三十多年了,她仍然記得許多年前相中那個姑娘的情景。
責任編輯:邢人儼
經過艾倫·帕克斯的選角,年少的斯嘉麗·約翰遜在獲得飾演《曼妮姐妹》中“妹妹”的機會之后,受到了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的注意,得以在影片《馬語者》中出演重要角色,為日后的明星生涯打下了基礎。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艾倫·帕克斯從事選角工作30多年了,她仍然記得許多年前相中那個姑娘的情景。
電影叫《曼尼和羅》,預算很低,需要物色一位純真、叛逆的孤女。選角并不容易,試鏡的女孩們個個悉心打扮,規規矩矩地介紹自己,似乎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扮演什么角色。帕克斯哭笑不得、精疲力竭,直到一個衣著普通的女孩子進來。
女孩隨意地斜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吹口哨。“啊,那里有個‘人’!”帕克斯興奮起來,這個十一二歲的女孩應該完整閱讀了劇本,清楚地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她與女孩打招呼,問起她的名字。女孩回答:“我是斯嘉麗·約翰遜。”
斯嘉麗·約翰遜獲得了孤女角色,并因之打動導演羅伯特·雷德福,成為了電影《馬語者》的主演。她之前在幾部電影中演過小角色,經由帕克斯的選擇,很快就能夠與大導演和名演員合作,終于成了大明星。帕克斯為自己的選擇而自豪,她與馬丁·斯科塞斯和科恩兄弟等大導演合作,也給瑪吉·吉倫哈爾等大明星提供了最初的重要角色。
在美國,選角導演們往往運用自己的洞見,幫助某位籍籍無名的演員開始未知的職業生涯。1985年起,行業組織“美國選角導演協會”開始逐年頒發Artios獎。2003年,艾倫·帕克斯憑借為電影《秘書》選角,獲得了獨立劇情片選角杰出成就獎,這就是瑪吉·吉倫哈爾的成名之作。同年獲獎的還有《時時刻刻》《火線》等名作的選角導演。
2018年7月,艾倫·帕克斯受邀在山下學堂舉辦“試鏡的洞察力”工作坊。山下學堂是演員陳坤、周迅與導演陳國富聯合創辦的表演培訓機構。在六天時間里,帕克斯與20位中國青年演員分享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將不同電影的劇本片段提前發給年輕演員,請他們面對鏡頭表演。她逐一點評,有時親身示范,并反復強調熱情與自信,“一個角色只有一個人獲選”,落選并不代表演技差勁。
7月13日,工作坊最后一天,艾倫·帕克斯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反烏托邦題材美劇《使女的故事》剛剛播出第二季大結局,由主演伊麗莎白·莫斯的表演細節開始,帕克斯談起表演的學問。她追憶漫長的選角生涯,自己慧眼相中的斯嘉麗·約翰遜、瑪吉·吉倫哈爾等如今的大明星,以及凝重的“Me too”話題。
獨一無二的特質,會產生額外的能量
南方周末:《使女的故事》中,主演伊麗莎白·莫斯的表演很精彩,你是否關注過這部劇集?
艾倫·帕克斯:我看過第一季。我知道她20年了,她是個非常有能量也非常有趣的人。她有深度,對這個故事很有熱情,表演非常規范。這個角色并不好演,這是個非常堅強的女人,但行動方式不得不較為軟弱。我非常喜歡她對這個角色的處理,從她臉上可以讀到她在想什么,想象接下來將發生什么,一切都非常清晰。我喜歡這類演員。表演重要的不僅僅是說話的內容,還有內心世界,要在表演中無聲地流露出來。第一季令人印象深刻,它給我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課,告訴所有人如何待人,如何富有智慧地使用權力,并引導我們思考未能善用權力所導致的后果。
南方周末:莫斯的臉可能不能用“漂亮”形容,能不能說她長著典型的“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