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來不缺乏精致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經驗” 《傳家》作者姚任祥談飲食文化和家庭傳承

“作為母親,我覺得廚房對家庭太重要了,隨便吃和認真吃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家吃飯不準看電視,要有儀式感,包括一些基本的程序,比如大人沒有動筷子小孩不能動、剩菜怎么處理、家人之間的對話聊天等等,都與禮儀有關?!?/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姚任祥在書中記述了一個細節,吃蟹講究的客人會在用餐結束后,將兩只蟹鉗左右交叉,擺放成蝴蝶形,向主人致謝。(姚任祥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作為母親,我覺得廚房對家庭太重要了,隨便吃和認真吃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家吃飯不準看電視,要有儀式感,包括一些基本的程序,比如大人沒有動筷子小孩不能動、剩菜怎么處理、家人之間的對話聊天等等,都與禮儀有關。”

“五年一變,食物已經墮落到不可相信的地步。”姚任祥感到既惋惜又無奈。在臺灣,她已經找不到幾家口味正宗的江浙菜館——油用的多,醬油味道不對,最有特色的甜度也變了,對勾芡程度、熱度、溫度的控制和講究也在慢慢消失。

在她編著的《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簡稱《傳家》)一書中,有關中國傳統和當代飲食的篇幅最多,包括主食、文化食物和零食三個章節,介紹了米、面、蔬菜、肉類的制作手法,以及茶、酒的分類等等。

因為父母都是江蘇人,在臺灣長大的姚任祥自然親近江浙菜。除了口味,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就餐的形式感:四個冷盤,四個熱炒,主要的大菜,隨后上規矩的甜品湯,最后茶飲。令她憂慮的是,現在的江浙菜館,不僅失去了過去的形式感,味覺也逐漸被韓國菜、日本涮鍋取代,人們的口味越來越重,進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中國菜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程序,費工夫??纱蠹覜]有耐性做了,快速成為一種標準,還有工業化流水線的替代加工方式。”形形色色的食品添加劑和化學肥料不僅破壞了食材的品質,也傷害了人類的味覺和健康。

為了搜集一手資料,方便獲取天然食材,她在位于臺北陽明山上充滿現代建筑風格的居所養雞種菜,體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量的紅酒木箱被運到過道、陽臺,儲存泥土,播種施肥,數十種有機菜野蠻生長;四只土雞,兩公兩母,產蛋打鳴,逍遙自在。

《傳家》分春夏秋冬四卷,飲食只是其中的六個單元之一,其他包括民俗、節慶、飲食、工藝、器物等內容。在這套厚達一千多頁、彩色大開本、近五公斤重的書中,姚任祥試圖用文字和圖像,展現日常生活的“中國文化精粹和生活智慧”,其中既有對歷史資料、傳統常識的專業梳理,也在家族敘事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寫&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