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么在西方受歡迎?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為什么要騎青牛出關?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云:“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這段話是有關老子生平的最早記載,文字簡約,語焉不詳,留下的問題比答案多。至于老子如何“居周久之”,又為何“見周之衰”,就一定要離周而“去”,而且是出“函谷關”朝西方而“去”,司馬遷并未詳論。
漢劉向在《列仙傳》中說老子:“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說老子是“乘青牛車去”,所謂“青牛”,“青”者色“玄黑”,應該是指“水牛”。而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也引了《列仙傳》這段話,但卻說:“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并沒提到老子乘車。
后人據此,傳說老子“騎青牛出關”,有的還加油添醋,說老子是“倒騎青牛”出關。然而為什么不是騎黃?;蝌T馬出關?老子出關時,年歲已高,長途行旅,為何不乘坐牛車或效率較高的“馬車”出關?種種說法,既無確切的依據,更無合理的解釋。
關于老子出關“騎青牛”之說,在實際考據方面,歷代典籍中并無所見,只有一個小小的旁證,說明可能真有其事。這就是晚明諸葛羲所寫的小品文《青牛老樹記》(見劉大杰編《明人小品集》,上海北新書局,1934年9月,頁190。龔鵬程策劃主編兼導讀的周作人編《明人小品集》,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1月,系偽書,張冠李戴,不確),諸葛羲乃諸葛亮第三十六世孫,崇禎元年(1628)進士,家學淵源,學術有一定的根底,其“證詞”,理應具有參考價值。
諸葛羲的文章開頭便說:“老子入函谷關,為令尹喜強著書,道德數千言,傳至今,獨青牛所系樹,世罕傳。余初過華陰,入西岳廟。雨甚,踉蹌雨中,不知有青牛樹也。”后來他考上進士那年(戊辰九月),“再過華陰。……有道人指樹眂余。樹在鐘鼓亭左,高丈有余,輪困蟠結,與他樹不類。相傳為老子系青牛其下。禿頂無梢,澤若紫芝,壁立若石丈爪膚,覷之色猶蒼然。自周至今,千百余載矣。況前此又不知其幾千百年乎?”諸葛羲認定老子是騎青牛出的關,卻沒有說老子乘車。
老子與青牛,俱己往矣,渺不可考,然當初系青牛的老樹,仍然屹立不搖,或可作證。“物之至者,與天地相終始,蓋若斯也。”諸葛羲如此慨嘆道,認為此樹“不事隱藏,而能久視長生于見見聞聞之地,此所謂大奇也。且有至人,而后有至物,因為之記。”這篇文章,雖然沒有解決上述問題,但至少說明老子騎青牛出關這件事,在當地流傳已久,并非空穴來風。
電影《阿波卡獵逃》講述的故事
要解決老子青牛出關的問題,還要從美國著名演員和導演梅爾·吉布森2006年出品的電影《阿波卡獵逃》談起。該片原名Apocalypto,本是“文明的崩毀與重生”的意思。全片精彩刺激,好看叫座,近幾年經常在各電影臺播出,可謂家喻戶曉。
該片依據近二十年來世界文化人類考古學新知,以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古瑪雅文明為背景,講述半島中部幾個漁獵采集社會聚落,遭鄰近興起的強大農業社會侵略,而導致族滅人亡的悲慘故事。漁獵采集族人之一:黑豹爪(Jaguar Paw),不幸被瑪雅農業社會武士俘虜,押解回國為奴,在生死存亡之際,一路上他奮其智勇,驚險逃生,最后終于成功救援妻兒。
為了對照漁獵采集社會的純樸和諧與農業階級社會的鋪張繁華,片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