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云:反對法治沒有什么道理

過去講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十九大報告增加了一條“依法立法”。

責任編輯:錢昊平 溫翠玲

李步云,1933年生,湖南婁底人,著名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公法研究中心主任。(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過去講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十九大報告增加了一條“依法立法”。我一開始還想,“立法當然要依法呀,怎么強調這個?”后來發現提這個有針對性,現在有些地方就沒有依法立法。

改革開放初期,在“人治”和“法治”的十字路口上,李步云先生與人合寫《論以法治國》,開了“依法治國第一腔”。

如今,85歲高齡的李步云腿腳不太方便,左耳有些背,聽人說話時,常用右手括著右耳。每當回憶起呼吁推動“依法治國”的經歷和細節,他又精神矍鑠。

“我一生辦了兩件事,改革開放后,最早提出以法治國,最早提出保障人權。”2018年6月28日,在廣州大學教師住宅樓里,李步云總結一生的“成就”。

13歲開始做地下工作,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轉業后工作了幾年,李步云在24歲那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研究生階段師從法學泰斗張友漁,研究法理學。

再次參加工作后,李步云的大部分時光都在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度過,其間在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短暫工作過一年,制訂“82憲法”時,曾給葉劍英起草講話稿。

回到社科院,他先后擔任過《法學研究》主編、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退休后成為社科院首批榮譽學部委員。

“其實退休后更忙。”李步云退休17年來已輾轉3所高校任教,先是回到老家,在湖南大學工作了4年,2004年南下廣州,組建了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2018年7月,85歲的李步云再次“轉會”,任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

在那里,他的主要精力將用于創作回憶錄,書名計劃叫《我的法治夢》。李步云用四句話來概括這輩子的追求:“權勢利祿身外物,是非功過任評點。歲月無情終有情,愿留文章在人間。”

最愛聽《心太軟》

南方周末:別人介紹您的身份時,經常強調您“師從法學泰斗張友漁”,張友漁先生給您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李步云:張先生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將他的治學態度概括為八個字:求實、創新、嚴謹、寬容。我也把這八個字視為我的治學追求。

張友漁治學非常嚴謹認真,有一次我在文章中引用了《共產黨宣言》里的一句話,他發現不對勁,就問我引用的是哪個版本,一定讓我去核對,這件事讓我印象很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