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的辯與變:如何將“水”放進實體經濟

地方平臺成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交匯點之一,但也容易成為失控之處。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7月22日,廬銅鐵路竣工驗收。鐵路于2014年7月開工建設,長度112公里,時速120公里,總投資54億元。(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

地方平臺成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交匯點之一,但也容易成為失控之處。

如何通過杠桿加減魔術,真正優化經濟結構,成為眼下的迫切問題。

2018年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提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此次政策調整,備受矚目。其中一個特別的背景,則是此前所謂的央行與財政部之爭。

數日前,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公開表示,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列舉了諸多財政政策問題,如積極財政下赤字不升反降。隨后,一位署名“青尺”的財政系統人士在媒體撰文稱,不能將赤字規模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簡單等同。

一來一往,兩大宏觀調控政策機構爭議背后,既有地方政府和國企債務給金融系統造成的壓力,也有宏觀政策對實體經濟增長的擔心,更是市場對于更深層次結構性改革的“呼喚”。

從去杠桿到穩杠桿

“貨幣政策寬松了這么多年,央行想要改變,但是政策改變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財政配合,就有可能制造新的問題,所以央行很焦慮。”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早在2017年10月,原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談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時說,如果經濟中的順周期因素過多,會導致市場過于樂觀并造成矛盾的積累,從而

到一定時候出現“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形容經濟體中隱藏的風險突然全面暴露,資產價格暴跌,經濟體全線崩潰的那一刻。

緊縮的貨幣政策對金融杠桿下降產生直接作用。2018年7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文章《結構性去杠桿穩步推進》指出,2017年杠桿率增幅比2012—2016年杠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2018年一季度杠桿率增幅比2017年同期收窄1.1個百分點。該文將現階段的金融政策定位為:去杠桿初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