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小變量撬動大數據
大家都知道應該去抓取大數據,而問題是一定要注意小變量,也就是在抓取的時候需要使用的高頻詞。
責任編輯:袁端端
陳娟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
在國外基于跟新聞傳播或者跟傳播學的合作所展開的輿情監測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國內做輿情監測,更多地僅在本專業內完成,只監測專業數字或者是專業術語,對受眾的心理就沒有很好地預測和感知。
大家都知道應該去抓取大數據,而問題是一定要注意小變量,也就是在抓取的時候需要使用的高頻詞。
專家與民眾的認知落差
近些年來,我們的農副產品農藥殘留量逐年下降,食品檢驗的合格率也在上升,但為什么公眾都覺得食品越來越不安全?
這是風險知識落差模式造成的。
在專家眼中,風險是統計風險概率和死亡率估算出來的,比如今天食品安全率從95%提高到了98%,風險更低了。但在民眾心中,風險更多是來自心靈上的感受,與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的評估標準包括對風險的熟悉程度、恐懼、是否自愿、個人的可控制性、公平、道德等諸多心理因素。
2016年,我在醫院做了兩個月調查,給20位志愿者每人發了一臺智能手機,讓他拍下自己對醫院的不滿,或者說會影響到與醫院溝通的問題。
結果發現,就診者的不滿和醫生所認為的不滿完全不同。醫生認為:“病人對我的醫術、治療方案或使用的藥物不滿。”但患者的不滿在于:“我今天停車特別不方便。電梯等很久,排隊時有人加塞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