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字的敏感性是一種素養
八十塊的春天我向販子買來,曬在冬天暖暖的竹竿上。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王冰雅
有些教師甚至不支持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相對“實用類”文本的高考,文學已被排除在語文考試之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
朱天文散文《衣香》:八十塊的春天我向販子買來,曬在冬天暖暖的竹竿上。如果改為客觀描述“我把那件80元買的衣服洗了、晾起來了”,就不是散文的語言了,但是現在很多中文系的本科生、研究生,都不能很敏感地區分文學與非文學語言
余華在《文學與現實》中說到小報上一則消息令他難忘:兩輛卡車相撞,“巨大的響聲將公路兩旁樹木上的麻雀紛紛震落在地”。他認為前一句是現實中的現實,后一句才是文學中的現實。怎樣理解余華的觀點?“兩車相撞”是真實世界發生的一個事件,是客觀描述,而“麻雀落地”只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