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科學思維的心理根源
如何說服公眾接受那些有確鑿證據的研究?光是喋喋不休地列舉事實顯然是不夠的。實際上,這樣做還可能適得其反。由于人類天生就存在認知偏差,在做決策時我們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責任編輯:朱力遠
弄清楚思維為何會誤入歧途,對于驅散這些錯誤觀念至關重要。
如何說服公眾接受那些有確鑿證據的研究?光是喋喋不休地列舉事實顯然是不夠的。實際上,這樣做還可能適得其反。由于人類天生就存在認知偏差,在做決策時我們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從原則上說,科學應該遠離喧鬧的派別之爭。畢竟,科學研究是通過驗證關于自然界運行原理的各種假說來得出結論的。想想鼠海豚這個例子:根據它的外表和水棲特性,這種動物應該是魚。但是,科學家卻用多方搜集的證據打破了這個成見,他們觀察它的骨骼結構,指出它沒有魚鰓,還發現它與其他溫血陸地動物有許多共同基因,因此很肯定地將鼠海豚歸為了一種哺乳動物。
然而,究竟什么才算事實,卻并不是一個容易達成一致的問題。這一點你只要看看網上的新聞就知道了:美國政府的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常常忽略過去幾十年積累的氣候變化證據。此外,還有多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并不接受一百多年來有關自然選擇推動演化的證據。學院知識分子給“科學”兩字打上了引號,許多非專業人士又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
公眾對科學發現的態度向來是搖擺不定的:對于不用馬拉的車子和最新的智能手機,公眾立即鋪開紅毯相迎;而當科學家的發現挑戰了現行的政治或宗教觀念時,公眾又會同樣迅速地萌生敵意。
從原則上說,科學思維就是盡可能得到和某個問題相關的所有信息,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做出決策。一旦科學家發現,某些論點沒有牢固地建立在邏輯,和以觀察或實驗為基礎的證據上,他們就會認為,這些不同觀點的提出者,要么不了解事實,要么就是出于自私在阻止事實的傳播——比如,某些煙草公司壓制吸煙和肺癌相關的研究成果。面對缺乏理性或者懷有偏見的對手,科學家的嗓門常會越來越高,會更加高調地說明事實,希望自己的對話者也能做出科學的決策。
然而好幾方面的研究都顯示,喋喋不休地列舉事實未必能讓對方做出更客觀的決策。在有些情況下,這樣的做法還可能適得其反。雖然人類是智慧生物,但可惜的是,在做決策時,我們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要理解人為什么會有非理性思維,需要綜合心理學好幾個領域的知識。本文的四個作者來自不同的領域,這些領域都探討了帶有偏見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查爾迪尼熟知啟發法(heuristics),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迅速決策的法則??侠锟搜芯苛宋覀兊臎Q策是如何被一些社會性動機(比如尋找配偶的欲望或是自我保護的本能)扭曲的。
科恩研究了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的判斷。紐伯格研究的是認知偏見,它會使人在遇到新的相反的證據時堅持原有的觀念。我們四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試圖深入理解扭曲理性思維的心理學機制。
政治家、學生,還有我們身邊的一些人,經常受到錯誤觀點的誤導,弄清楚思維為何會誤入歧途,對于驅散這些錯誤觀念至關重要。我們和同行的研究指出了阻礙理性思維形成的關鍵障礙。我們探討了這些障礙為什么產生,我們該如何與它們抗爭,并最終將它們擊垮。
在所有這些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