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香港書展已經沒有年度作家,又何苦執著于年度主題?
剛結束的香港書展為入場人士提供了一種典型的香港經驗——與成千上萬、為同一目的而來的陌生人摩肩接踵的擁擠經驗。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18年7月24日消息,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9屆香港書展,于7月18至24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剛結束的香港書展為入場人士提供了一種典型的香港經驗——與成千上萬、為同一目的而來的陌生人摩肩接踵的擁擠經驗。
擁擠是香港生活與香港經驗的主要元素:從上班下班的繁忙時間擠巴士和地下鐵,到在假日萬頭攢動的旺角、銅鑼灣和尖沙咀擠酒樓、商場和戲院。買樓、看病、注冊結婚、娛樂消費、為孩子找學校,通通要在“兵荒馬亂”、人頭涌涌的情況下進行。生活在香港,似乎走到哪里都是人,固然是因為香港地小人多,而人口的分布又極不平均;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市民社會的特點和單向性。
將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變成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消費群,是資本主義的鬼斧神工。香港人喜歡隨大流、跟大隊,一窩蜂地做同一件事,跟資本主義內在的支配性本質有莫大關系。資本主義制度,擁有的是創造潮流與虛假需要,以及“召喚”群眾的能力。
翻開《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一書可發現,馬爾庫塞用“虛假需求”(false needs)這個概念,解釋企業界和資本家怎樣利用產品的供應和宣傳以及廣告和潮流,來支配大眾的消費、行為,甚至喜惡和愛恨。所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