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綠色價值 《2018企業綠色產品調研報告》發布
2018年7月27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第十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在北京召開?!鞍l掘綠色價值”是本屆年會的年度關注單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副院長張新,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創始人、主任馬軍,中國綠發會秘書長周晉峰,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鄭大慶等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政府人員及媒體齊聚現場,共議“綠色價值”相關話題。
2018年7月27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第十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在北京召開。“發掘綠色價值”是本屆年會的年度關注單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副院長張新,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創始人、主任馬軍,中國綠發會秘書長周晉峰,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鄭大慶等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政府人員及媒體齊聚現場,共議“綠色價值”相關話題。
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編輯汪韜發布《2018企業綠色產品調研報告》
年會現場發布了《2018企業綠色產品調研報告》,圍繞綠色產品的定義、標準、收益等,闡述了綠色產品在中國的現狀。環保和綠色是一切崇高價值的基礎,綠色的產品則可以為企業節省更多的資源及成本,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推進我國的綠色發展,需要企業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產品綠不綠,誰說了算
什么是綠色產品?很難一口給出答案。
在《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中,對于綠色產品的內涵要求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在資源獲取、生產、銷售、使用、處置等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中,綠色產品內涵應兼顧資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健康安全和質量品質高等特征。
在問卷中,對于綠色產品的定義,從總體上看,基于生命周期分析進行管理的選擇最多。
節能減排是最公認也最容易理解的指標。生產過程中,最為企業認可的指標是“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有的企業都選擇了這一項,也有九成的企業認為自己達到了這一項。
從包裝、物流過程和回收過程看,使用綠色包裝、綠色物流得到第二多的認可。除已有選項外,還有企業建議從一開始就進行綠色設計。
整體來看,支持綠色金融是認可最少的指標,也是企業自身做到最少的指標。
是不是綠色產品,誰說了算?所有受訪企業認為應該由第三方參照標準提供認證。
國內外有很多的綠色產品標識,受訪企業普遍認為在中國銷售的綠色產品,所遵循的標準和其他國家一樣,沒有更寬松或更嚴格。
不過,國內企業在某些國際認證上并不積極。
例如冰淇淋、薯條、方便面、化妝品,塑料橡膠制品中都含有棕櫚油,全球19%的棕櫚油獲得了RSPO可持續認證,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認證的會員只有87家,RSPO在中國市場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中國進口的棕櫚油總量中,10%經過RSPO可持續認證。
有受訪企業認為“中國的綠色產品標準不是很清楚。也有可能不具有國際性的認證價值?”南方周末也曾報道過,有專家認為,“我國企業普遍缺乏相關能力和意識,更多是應付貿易方和政府要求,大多處于為了認證而認證的狀態。”甚至有專家指出,對外,企業做報告就是為了出口,打破壁壘;對內,就是為了營銷或是補貼,目的性很強。
隨著消費品升級的提出,綠色認證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針對各種亂象,綠色認證迎來了頂層的改革。2015年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體系”,要求將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分頭設立的各類綠色產品統一起來,并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列為2016年重點改革任務。
2017年12月,《綠色產品評價 人造板和木質地板》等13項國家標準發布,實施日期為2018年7月1日。
自我聲明防“漂綠”,信息披露需加強
從被動變成主動,綠色產品和服務的自我聲明也成為趨勢。但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企業的自我聲明容易出現“漂綠(Green Wash)”現象。南方周末自2010年推出“漂綠榜”,每年都有大量企業一方面吶喊綠色口號、彪炳綠色業績,另一方面又有環境違規行為。
最新的《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中,環境違法行為會影響綠色認證,實施之后,會進一步遏止漂綠行為。
例如《綠色產品評價 涂料》(GB/T 35602-2017)國家標準在生產企業基本要求中規定:截止評價日3年內,待評價的企業應無較大安全事故和/或較大突發環境事件,企業還應符合環評、排污許可制度等環保法律法規的要求。
不過,報喜不報憂,企業在強調自己的綠色屬性時,環境信息公開依然不佳。
金融行業發布CSR報告數量多,但綠色金融體系里的綠色債券等,與普通消費者較遠。在本次調研中也發現,綠色金融是受訪者認可度最少的指標。
2017年11月2日,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下設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指數研究小組發布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指數(2017)》表明,近3年來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透明度雖有了明顯改善,以百分制計算,2016年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指數得分為41.52,分別比2015年和2014年的得分水平提高了4.66%和14.25%。但不及格的得分仍然意味著只有小部分企業有系統的披露意識,大部分企業的信息披露仍處在“自發”狀態,碎片化程度較高。
事實上,在問卷中近一年來“分公司、子公司或控股企業是否曾因違反環境法規而受到國家監管部門處罰?”所有受訪者均選擇“無”或“不方便透露”,但根據IPE開發的蔚藍地圖數據庫,可以搜索到違規記錄。
綠色帶來更多的收益
企業生產綠色產品,需要政府優惠政策嗎?除了1家未作答外,其余全部表示需要政府提供優惠政策,作為一道主觀題,原因集中在成本過高和促進消費者購買欲望上。
雖然企業呼喚優惠政策,但是這可能會導致尋租行為。2017,財政部追回新能源汽車騙補資金和罰款約23億元。2018年,環保組織上海青悅在安徽、湖南、山西發現5例疑似環保信用不良企業違法享受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
可見,這一類騙補的行為需要更多的第三方監督。
不過,在成本可能上升的同時,綠色產品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效益。所有受訪企業都將其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和形象宣傳手段,并且也都提升了企業品牌形象,還增加了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這種軟性的利益。沒有企業認為感受不到正面效益。同時,還有約一半的企業認為增加了銷售收入。
無論是B端還是C端,消費者的意識正在提高,多位受訪者認為,以前是國外尤其是歐洲對于產品的綠色屬性最為強調,而今,中國本土的大品牌,也在不斷提高,在B端的商業客戶尤為明顯。
帶有綠色屬性的產品,消費者是否增加了購買意向?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的企業都認為增加了購買意向,少部分未有監測或是難有結果。沒有企業認為綠色與否和購買意愿不太相關。
2018年7月11日,麥德龍中國對外事務總監周海冰在2018中國可持續棕櫚油供應鏈論壇暨第二屆RSPO中國論壇介紹,對比消費數據,當對認證標識進行宣傳之后,比沒有宣傳的時候大概有20%的增長。這種宣傳指的是有專門的宣傳員向消費者解釋標識背后的含義,“很多消費者會愿意多花一點錢,給社會做一些貢獻。”
這說明,在“得不到消費者的認知或認可”這個問題上,并非是得不到消費者認可,而是尚未足夠認知。
總之,2018企業綠色產品調研報告計劃對中國綠色產品的定義、標準、成本、效益和難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和建議。
1.綠色產品不只是帶有綠色的理念和口頭上的承諾,而是有具體的指標指示。綠色產品標準將更多發揮綠色高端引領作用,從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團體標準,到領先的企業標準,全方位支撐產品質量升級。
2.綠色消費的市場在擴大,在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之前,首先需要讓消費者認知產品的綠色屬性。
3.在自我聲明越來越成為趨勢時,企業要善于應用比喻、圖文、視覺的手法,用更多種形式的表達親近消費者,講好故事,介紹產品的綠色屬性。
4.企業認為綠色產品需要政府提供支持,但這需要加大透明度和信息公開,防止不滿足條件的騙補行為。
5.為防止“漂綠”現象,在企業加強自我約束和信息公開之外,還需要有環保組織等第三方進行監督。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跟隨國際經驗發展,如今,中國產品也到了輸出經驗的時期。綠色價值,正隱藏于產品的內涵中,等待被發掘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