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城鎮居民節假日旅游比重已達42.2%
2012至2017年,中國城鎮居民旅游比重持續增加,家庭休閑比重不斷降低。城鎮居民的休閑活動正在從“消極”向“積極”轉變。圖為杭州塘棲古鎮。
《中國休閑發展年度報告2017—2018》近日在云媒中國新媒體平臺發布,報告顯示2012至2017年,中國居民休閑時間不斷減少,但戶外休閑空間不斷擴大。
該報告由中國旅游研究院組織專家團隊編寫,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出版的第7本研究報告。
中國旅游研究院區域所副研究員黃璜表示,2012年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分別有1774小時和1766小時的休閑時間,到了2017年分別減少為1407小時和1441小時。通過國際對比發現,德國居民年休閑時間為2190小時,中國居民年休閑時間總量仍有較大差距。
此外,2012至2017年間,城鎮居民休閑空間范圍不斷擴大,居家休閑比重下降,遠距離休閑(離家10公里以上)比重增加。2017年城鎮居民周末、節假日遠距離休閑比重分別為13.0%、37.1%,遠程景區和郊野成為城鎮居民的重要休閑空間。農村居民的休閑空間主要局限于家庭周邊,遠距離休閑比重長期低于2%,近兩年有所增長,但仍然低于10%。
報告顯示,2012至2017年,中國城鎮居民旅游比重持續增加,家庭休閑比重不斷降低。城鎮居民的休閑活動正在從“消極”向“積極”轉變。2017年中國城鎮居民在節假日選擇旅游的比重已達42.2%,家庭休閑下降為24.8%。農村居民體育健身、旅游購物比重增加,但休閑活動仍然以家庭休閑為主。
報告構建了中國休閑城市競爭力評價體系,包括休閑需求拉動力、休閑經濟影響力、休閑產品供給力、基礎設施承載力、生態環境吸引力等五大子評價體系,最終評出十佳休閑城市為深圳、北京、廣州、拉薩、廈門、南京、上海、蘇州、杭州、武漢。
報告顯示,從休閑時間來看,導致居民休閑時間較少的原因包括以下兩大方面。首先,工作和家務勞動時間擠占休閑時間。報告建議,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增強勞動者話語權,保障勞動者休息權利。政府應當增加學前教育和長期護理公共服務供給,讓居民用公共服務替代家務勞動,騰出休閑時間。
其次,享受帶薪年休假天數少。中國每年法定節假日為11天,與歐洲發達國家差距不大,但帶薪年休假卻有較大差距。報告指出,中國職工可享受5至15天的帶薪年休假,但全國的整體落實率僅為50%左右。歐盟國家帶薪年休假最低為20天,具體落實效果大幅度超過此最低標準。因此,應提高帶薪年休假的落實率。在條件具備時,可以研究增加法定帶薪年休假天數。
報告建議,應鼓勵職工彈性休假,避免集中出游對旅游業帶來沖擊。鼓勵推行中小學春假秋假制度,為家庭安排集體出游提供更多彈性空間。應鼓勵職工一次性休完假期,限制企業用報酬換取職工不休年假,保證休假真正用于休閑目的。
報告還指出,中國社區休閑空間嚴重不足,社區休閑空間過于擁擠導致各種社會矛盾頻發。社區周邊是使用率最高的休閑空間,直接關系到居民的休閑質量。因此,城鄉規劃建設時應實現居住區與休閑設施的“閑住平衡”,建設居民步行可達的“15分鐘休閑圈”,讓居民在15分鐘步行范圍內能便捷享受到公園綠地、餐飲購物、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等休閑服務。
此外,報告認為中國的生態空間可進入性差。中國長期重視建設點狀旅游景區,忽視面狀生態空間的休閑開發。郊野的森林、草原、湖泊、濕地、山脈等都是重要的旅游休閑空間,但現狀可進入性較差。因此,應建設遍布城鄉的綠道網絡體系,讓郊野生態空間成為可親近的休閑空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