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炸炸:異鄉亦歸途
作品一炮而紅,楊炸炸卻放棄商業和時尚攝影,離開北京遠走大理,把鏡頭對準“真實生活”。小鎮青年或許不太時髦缺乏個性,卻是中國大多數年輕人的模樣。
“四十歲之前一定要離開北京。”面對這座生活了12年的城市,楊炸炸其實一早設定了停留期限?,F在,流浪在大理這座“理想國”,是他主動尋找的向往的生活。
“楊炸炸是我用來行走江湖的名字。”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輕聲解釋。這個平日戴著副框架眼鏡,穿純色棉麻襯衫的文藝男,私下里脾氣溫和,見生人會拙言,聚會時總在游走旁觀。
曾經的楊炸炸,跌到過人生低谷。作為設計師,在廣告圈一路摸爬滾打,卻被北京的房價、工作壓得迷失方向,多年愛情也被現實消磨殆盡。
最孤獨的時候,年少時的攝影愛好給了他支撐,也打開了另一扇窗。2009年,楊炸炸辭去工作專心拍照。
一開始他想做的其實是商業和時尚攝影,可第一個項目就改變了他的初衷,“所以一點小事都有可能改變你的人生方向。”
那個項目正是“愛在北京”。從2009年到2014年,楊炸炸用膠片記錄下和他一樣在北京生存著、打拼著、喜怒哀樂著的情侶們。并非所有拍攝對象最終走到了一起,但這始終是件溫暖的事。
這組照片,讓自由攝影師楊炸炸收獲了迅速增長的粉絲數量與社會關注度。他的照片被認為有種朦朧的暈染性,人物或坦蕩舒展、或迷惘彷徨,膠片質感甚至是粗礪的,卻打動人。
“我想拍的,都是真實生活。”創作帶來的滿足感令他意識到,拍攝生活中熟悉的人們,才是自己更想表達的東西,“打動我的永遠是人。因為和風景事物不同,人始終是變化著的。”
“你怎么發現那些不同?是好奇心嗎?”
“除了好奇心,想要從平淡的生活里提煉出微小的閃光點,拍攝者需要足夠敏感。”
在北京時,他陸續創作了《愛在北京》、《少年》、《Youth Beijing》等一系列作品用影像,描述這座城市里每一顆漂泊靈魂的愛與心碎。
他還將鏡頭對準家鄉的年輕人,拍攝“縣城青年”成為一項長期計劃。
楊炸炸的老家郯城,隸屬山東臨沂市,是一座總人口92萬的小縣城。鎮上的年輕人們,或許沒有很時髦很有個性,卻是中國大多數年輕人的模樣,“他們看似生活在遠離城市的孤島,卻又匯聚成無聲的汪洋大海,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每年,他都抽空回老家一趟完成拍攝計劃,“我就在這座平平無奇的縣城,尋找可拍攝的對象。”
“相比在北京的創作,小鎮青年們對待鏡頭態度慎重。在縣城,可能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特意為他們拍照,會不自然。而且他們并不愿和毫無關系的陌生人攀談。”楊炸炸不得不找來自己的表弟和本地同學幫忙交流。但同時,他們又是開放和好奇的。也有姑娘和小伙主動找到楊炸炸,穿著日常的站在鏡頭前,素面,不做作,坦然大方。
因為陌生文化造就的審慎與好奇,同樣出現在大理。
近期,楊炸炸和朋友策辦展覽,打造了一個新的藝術空間XSPACE。小孩和年輕人對此尤為好奇。“第一場展覽時,有些成年人會趴著玻璃看,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東西。我就打開門請他們進來自己發現。”
這座大理古城三文筆村內的一棟白族傳統木結構小樓,也是楊炸炸的新家。從前簡陋的水泥房,經他和朋友親手設計改造,保留了原本的灰瓦木地板,簡單刷白了墻壁,用舊門板做了書架。多出來的一間空房,即將作為民宿用于出租。
白日里拍完照,如果時間尚早,楊炸炸常去到相熟的咖啡店坐著。幾個月后,他發現和往來的人們都已相熟,“大理像是我們的避難所、理想國,在這里沒有人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品頭論足。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冷暖自知。”
在緩慢而悠閑的時光里,關于北京的記憶反倒滌蕩出清晰的條理。楊炸炸心中有數,是十余年的北漂生涯,讓年輕時的自己見識過足夠多的可能性,才能在不惑之年來到大理,重新開始,從容不迫。
選擇哪里,哪里就是家。
數據顯示,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就在小鎮,都有近七成小鎮青年對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有比較大的歸屬感,而“家人和房子”則是歸屬感的來源。
——南方周末x拍拍貸《相信不起眼的改變:2018中國小鎮青年發展現狀白皮書》
歡迎點擊圖片,查看完整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