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避災民安置點出現“貧民窟”
災害初期,容易出現高失業率。如何快速恢復就業,增加收入,防止已經基本脫貧的居民因受災而重新陷入貧困,是災后重建的難點,也是重點。
責任編輯:戴志勇
災害初期,容易出現高失業率。如何快速恢復就業,增加收入,防止已經基本脫貧的居民因受災而重新陷入貧困,是災后重建的難點,也是重點。
汶川“5·12”地震發生至今已一個半月,受災地區逐漸進入災后重建階段。從媒體報道看,目前災區的一大工作重點,就是受災群眾過渡安置房建設。而在災后不久,中央政府即頒布了《關于建設四川地震重災區受災群眾過渡安置房的通知》,并陸續頒布系列條令文件,從資金、運輸、規劃和建筑規范等方面保證過渡安置房的建設,其應變迅速,動作高效,讓民眾對政府主導的災區重建有信心。
基礎經濟遇到最大挑戰
保證受災群眾居有定所,恢復災區最基本供應,僅是災后重建的第一步。如何使受災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恢復就業,老年人老有所養,學齡兒童少有所學,進而全面恢復災區的經濟社會秩序,將是災區在過渡安置房建設基本結束之后面臨的迫切問題。對其中的困難,我們應有充分預見。概言之,上述幾個中心環節,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災區的大型居民安置點或將部分出現某種意義上的“貧民窟”。這種情形的產生,雖是小概率事件,但必須杜絕其出現。
從歷史經驗看,1931年安徽、蘇北遭受洪災,數十萬難民涌入上海、南京等地,并于其中形成“貧民窟”棚戶區,直到建國乃至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步得到解決。從國際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