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西南邊境線:感受變與不變
在邊境,除了一如既往地翻山越嶺,孤獨與繁榮,更像互不相容的水與火,同時磨礪著這群年輕的官兵。
責任編輯:姚憶江
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巡邏官兵擦拭界碑“描紅”。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02日《南方周末》)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周年前夕,南方周末派出融媒體采訪組,在南部戰區陸軍配合下,用二十多天時間,行程六千多公里,先后走進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邊海防哨所,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記錄轉型時期西南邊境線的軍隊故事,展示戍邊軍人的家國情懷,以及軍隊編制體制變革帶來的深遠影響。本報將從本期開始陸續刊發系列報道。
在龔翼山看來,戰士就是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磨性子”。對叢林實戰而言,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至關重要。
在邊境,除了一如既往地翻山越嶺,孤獨與繁榮,更像互不相容的水與火,同時磨礪著這群年輕的官兵。
慢慢地,連隊開始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一個休假回家的官兵,結束了假期,都要帶回家鄉的一顆蔬菜種子,播種于此。“看著它,就仿佛看到了家。”
和早已癱坐在一旁的記者不一樣,同樣剛剛結束了10公里的跋涉,邊防某旅十連班長黃磊依然筆直地坐在這里,汗流到像“瀑布”一樣。
這種生活對他來說,就像太陽每天都會從東邊升起,單調而又固定。
七年前,剛剛開始大學生涯三個月,還沒來得及談一場戀愛,18歲的黃磊就為自己找了一條“新路子”——去當兵。
“就是向往。”黃磊回答問題時,話語簡練。更多的時候,他和戰友一樣,默默地坐在那里,無聲無息。
在這個訊息快速傳播的社會,訓練、巡邏、站崗,才是他們每天都會面對的真實影像,即便外面的天地,已經變換了許多模樣。
不變的守望
和黃磊一起站崗的,有一棵相思樹。它站立在廣西憑祥金雞山山頂已經133年了,樹旁有塊木牌,上面寫著唐代詩人權德輿的名篇:“家寄江東遠,身對江西春??找娤嗨紭?,不見相思人。”
每年4至8月,相思花開,落黃遍地。
思家之情,往往就會在花景中擴散開來。寒來暑往,他們常用這花表達思念。黃磊已經不記得有多少次,于站崗之時,念起自己的母親,記起自己的家鄉。
從金雞山頂,舉目遠望,幾十丈高的青石峭壁拔地而起,遮掩住半邊天際。峰巒疊嶂處,越南同登市和諒山省周邊的百十里風光,清晰可見。
自1949年12月11日,五星紅旗插上鎮南關城樓起,一代又一代哨兵,就守望在這里,與青山為伴,在艷陽與寒風里,一起看過日出、數過流星。
不過,這個地方不存在絕對的安靜。三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是中越一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如今,亞熱帶地區植被旺盛的生命力,早已抹平了過去的戰壕。唯有金雞山頂上的一些彈孔,還能讓人嗅出一些當年戰場硝煙的味道。
黃磊的記憶里,沒有這場戰爭的任何影像。直到進了部隊,他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