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看不見樹,但能夠清晰地看到森林 美國考古學家羅伯特·L.凱利談人類的“第五次開始”
我總是對狩獵采集者感興趣,因為他們生活得簡單。
責任編輯:邢人儼
羅伯特·L.凱利在懷俄明州發掘距今250年的游戲籌碼。他已經搬到懷俄明二十余年,近期仍在州北部的落基山區參與洞穴挖掘。他先后在幾所大學任教,并在2001年至2003年間擔任美國考古學會主席,出版于1995年的《覓食幅度》一書被視為國際考古學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
我總是對狩獵采集者感興趣,因為他們生活得簡單。他們不需要很多財產,住在戶外,非常了解植物和動物,似乎還尊重它們。沒有統治者,也沒有嚴重的社會分化,每個人似乎都有他們需要的東西。
今天的萬物之道并不可能永久恒常
1995年,在馬達加斯加,考古學家羅伯特·L.凱利第一次觀看成龍的電影。劇場坐落于小城圖里亞拉,只是間簡陋的棚屋,泥土地板,座位是木頭樹樁,播放電影的錄像機和舊電視由轟鳴的發電機驅動。電影中文發音,法語字幕,觀眾們只說馬達加斯加語,看上去很喜歡這種體驗。凱利懷疑,他們根本沒有理解情節。
凱利61歲了,已經接觸考古四十多年。他很小就喜歡在戶外活動,去耕地里找到“遺物”(注:考古學術語,指古人遺留下來的各種物品),“挖掘”磨坊的垃圾堆和老房子。他對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以及通過狩獵采集來簡簡單單生活的想法著迷,這種著迷延續到現在。
16歲時,凱利在內華達州的“大盆地”參加了一次專業考古發掘,高中時便確信考古學是他的志業。他仍懷念那個夏天,他得到如何挖掘的指導,但仍然生怕犯錯誤,遺漏什么遺物或挖掘方式不正確。如今教授學生如何挖掘時,他還會想起那種感覺。“不要帶著恐懼生活!我叮囑學生。”
凱利先后在幾所大學任教,并在2001年至2003年間擔任美國考古學會的主席,出版于1995年的《覓食幅度》一書被視為里程碑之作。那個浪漫的電影之夜集合了他職業生涯的眾多元素:考古、狩獵采集者、全球化、異文化。在研究美國各地,智利印加遺址,以及馬達加斯加狩獵采集者米其亞人的過程中,他幾乎走遍了全世界。
在兩次中國之旅中,凱利訪問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兩所高校,以及兵馬俑、周口店等考古遺址。“我發現,訪問之后更容易理解一個國家的史前時期和它的歷史。”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同行對青銅器時代及其之后的考古發現,給他非常大的教益,“當時早期的有國家的社會形成了,由于我將大部分研究投入狩獵采集者,這是我理解階層社會發展的重要經驗”。
在漫長的600萬年中,人類逐步遍及全球。凱利由此生發了人類正處于“第五次開始”的觀念,并將其擴展為精練的同名著作,表達出對人類未來的積極觀點?!兜谖宕伍_始》的中文版,近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他時常提醒,我們正處在“歷史長河的鳥瞰位”;又請讀者想象,數萬年后的考古學家將如何看待今天的世界。
“今天的萬物之道并不可能永久恒常。”凱利在書中寫道。畢竟,對于考古學家,一個世紀“甚至連眨眼都算不上”。超長時段的考古學眼光,給他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樂觀,也幫他克服了天性中的悲觀。
回顧歷史越久遠,展望未來會越深遠
馬達加斯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