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式社區困境的新嘗試
早上八點左右,一樁四層的居民樓里,傳來了“咣”“咣”“咣”的敲門聲,一位婦女焦急地捶打著一戶居民的房門,左鄰右舍都跑出來詢問情況。
原來婦女與房主約定早上到家里來拿東西,敲門后無人應答,認為房主沒有在家,剛要轉身離開,卻聽到了房間內傳來了暖壺破碎的聲音,于是發生了剛才的一幕。
都是街坊四鄰,眾人擔心房主有事,便由幾個青壯年撞開了房門,發現房主躺在地上已經意識模糊。十幾分鐘后,一輛救護車接走了躺在地上的病人,從生死邊緣拉回了這條即將逝去的生命。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的一個真實事件。
這樣的故事,如果發生在今天,后果很難想象,因為可能你也不知道鄰居到底是誰,更不用說相互之間有所往來了。
“中等收入住宅區死氣沉沉,兵營一般封閉,毫無城市生活的生氣和活力可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加拿大學者簡·雅各布斯在她的經典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里,表達了對城市社區活力衰退的觀察和擔憂。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帶來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高樓大廈此起彼伏,城市人口與面積呈幾何式增長。但隨之而來的各類城市病,也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困境,社區活力衰退,鄰里關系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