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笛聲看世界,明園慈善基金為山區小學架起音樂橋

“我的同學都想學豎笛。”13歲的自淼楠說。

自淼楠是吉林省蛟河市松江鎮靠山明園學校五年級的學生,學習豎笛已有3年。在這所僅有60多人的鄉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常常會趴在窗臺上看大哥哥大姐姐們練習豎笛,盼望著自己領到豎笛的那天。

自2014年起,笛聲徐徐已吹進了全國10所明園學校。那時起,明園慈善基金開始以豎笛音樂教學為切入點,拉起校園豎笛隊,逐漸形成了“小而美”的教育精準扶貧模式。

明園慈善基金是由中國平安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先生及其家人于2007年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捐資設立的,至今已整整11年。截至目前,明園慈善基金已在兩廣、吉林、湖南、西藏等地援建了11所明園學校,并持續開展支教行動,為山區學校的孩子們注入新鮮的陽光和渴望。

在剛剛結束的2018年明園學校豎笛交流夏令營活動中,來自廣東、廣西、湖南、甘肅等地的26位明園學校的孩子們齊聚上海,排練合唱、游覽嬉戲……迪士尼城堡上的煙花像星星般落在孩子們的眼中。

對于不少孩子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走出大山。

來自廣西九同、廣西八好、甘肅邵寨、吉林靠山等八所明園學校的學生們合奏表演《望春風》和《我的祖國》

爸爸騎著摩托送,媽媽牽手到村口

趕去上海夏令營的路,8歲的鄧元元走了3天。

第一天,爸爸怕她暈車,提前騎了數小時摩托把她送到縣城。第二天,老師帶著其他兩位同學前來會合,師生幾人又一起坐了兩小時大巴趕到市里。第三天一早,他們終于飛往上海。

鄧元元來自九同明園學校,該校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九同村。這所村里唯一的小學只有29個孩子,課程從學前班開到二年級。

2016年,明園慈善基金的志愿者第一次帶著豎笛來到這里時,不光孩子們沒見過這種樂器,就連老師們也沒見過。“以前從來不知道,怎么就會有曲子吹出來?”豎笛班領隊董佩芳老師說。

讓董佩芳沒有想到的是,這只外來的笛子,串聯起了苗寨里的很多人。

最初,明園慈善基金的支教老師來上課時,董佩芳跟著孩子們一起學,“他們學得比我還快”??芍Ы探Y束后,怎么授課讓她犯了難。董佩芳自稱是個小學都沒畢業的老師,樂理什么的更不懂。在明園慈善基金的支持下,董佩芳又去到縣文化中心求學。

“開始還以為我是孩子家長。”當董佩芳說明來意后,文化中心老師立即表示“全免費”,“只要有空就來學”。

“他說我學回去,能教給很多很多學生,不收錢。”從那時起,董佩芳總能帶著新鮮的音樂知識回到村里,教給孩子們。這位一直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苗寨老師,像恩師更像媽媽一樣,盡著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教孩子們學習豎笛,還經常在節假日,把孩子們帶到自己的家里來練習豎笛,一點一點的堅持,讓這批年齡最小的孩子們豎笛吹得一點也不遜色于其他學校的孩子。

如今,董佩芳帶的豎笛班共有13名孩子。

這13個孩子中,最小的是6歲的楊開文。他也被選中參加今年的豎笛夏令營。董佩芳擔心他小,容易緊張出狀況,開營前就著急地問活動主辦方要匯報演出的曲目伴奏音樂、想各種細節,“我們孩子比較小,得提前好好練習,不能讓孩子掉隊”。

出發的那個清晨,媽媽一直牽著他的手,把他送到村口。董佩芳記得,開始楊開文很怕老師不帶他走,反復保證說“出來我一定不哭”。

楊開文確實沒哭。濃眉大眼的他成了整個夏令營的小明星,老師同學們都喜歡與他合照。

在學校里,楊開文的成績一直是一年級里最好的。事實上,他的父母并不識字,都是當地農民,但他們一直非常重視兒子的學習,而且很支持他練習豎笛。聽說楊開文能去上海表演,媽媽親手給他做了一套苗族特色的演出服裝。

7月21日,夏令營匯報演出那晚,個子最小的楊開文站在隊伍中間,光著腳丫,戴著刺繡頭帕,和孩子們一起吹奏了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6歲的楊開文正在豎笛課上跟著老師認真練習

音樂教得最好的語文老師

和廣西的董佩芳老師一樣,廣東的楊水蓮老師一開始也不會吹豎笛。

楊水蓮任教的學校是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文相明園學校,這里是最早開設豎笛課的明園學校之一。2014年起,支教老師來到學校,開啟了豎笛課程。“那時候練了兩個學期,分了聲部,排練得非常好聽。”楊水蓮說。

楊水蓮懂得基本的樂理,但豎笛指法也是跟著支教老師逐步學的。從2014年起,她一直是豎笛班的領隊,教了幾屆學生,有的早已畢業。其實,楊水蓮是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但她還代教三年級、四年級的音樂課,同時兼任學校財務。

在這所100多學生的村小里,加上校長全體教職工也只有10人,并沒有專職的音樂老師。每逢周二、周四上音樂課時,楊水蓮就要上演“分身術”——她要同時給三年級、四年級兩個班的學生教豎笛課。

“三年級我讓他們看教學視頻學基礎的,四年級我就帶著練舊的曲目。”楊水蓮進進出出,來回穿梭。

楊水蓮用的教學視頻,由支教志愿者錄制,包含樂理知識、指法練習和樂曲吹奏技巧等課程。這是根據明園慈善基金理事長陳園對豎笛教學的深入指導而探索創新出的一條教學路徑:明園慈善基金專門組織專業豎笛老師,制作一系列視頻課程,再把這數字化、可重復使用的教學資源散播在各所明園學校,既解決了學校音樂老師的不足問題,又能讓孩子們學習到統一的豎笛吹奏技能。

如今,各個學校的孩子們常把視頻里的“崔老師”掛在嘴邊。而文相明園學校的孩子們只要感興趣,也都能加入進來豎笛隊,雖然人數越多,楊水蓮就會越累,但因為有了“智慧”的視頻,“總能教得過來”。

“平時課間,我都能聽到笛聲。”孩子們的熱愛,是楊水蓮辛苦最大的安慰。

該校的四年級學生楊家輝也參加了今年的豎笛夏令營。能被選上,楊家輝覺得“很意外”,在他看來自己吹得并不好,事實上,他一直練得很勤奮。楊家輝最喜歡的曲子是《龍的傳人》,他覺得“很男子漢”。

在楊水蓮看來,楊家輝是個懂事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時他和弟弟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次夏令營的迪士尼之旅,給楊家輝留下很多彩色的回憶,“飛車、城堡、寶藏灣……”楊家輝細細數著,“平時農村里都見不到。”

在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邵寨明園學校,也有很多留守兒童。該校談軍艷老師介紹,全校671個孩子中,500多個都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帶著。

學校最初開展豎笛興趣小組的時候,樂器配發成了問題。“鎮里買不到,爺爺奶奶不會網購,就是到縣里,樂器商行也需要達到幾十個,才會給統一訂購。”談軍艷說。

直到后期,明園慈善基金捐贈了一批豎笛后,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今,學校豎笛小組已經擴充到了三十多人。

明園基金請來了專業老師為孩子教授豎笛課程。

一個學生都不能落下

八好明園學校的豎笛隊壯大得很快。2016年底,該校剛組建豎笛隊時只有14位隊員,如今已經發展到了40多人。

這所學校位于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是明園慈善基金在全國興建的第六所明園學校。這是一所全寄宿的學校,幾年前,這里的宿舍樓還破舊不堪,床鋪短缺。直到2015年,明園慈善基金幫助學校新建了宿舍樓,學校宿舍才從5間躍升到了18間。

正在讀四年級的藍水蘭和二年級的妹妹同睡一個床鋪,平時每到周末,她們會走兩個小時路回家。得知自己能參加這次豎笛夏令營時,藍水蘭連忙用老師的手機打給家里人,“我選上啦,要去上海啦!”這是藍水蘭第二次參加豎笛交流夏令營活動。

同來參加夏令營的還有藍斤延,她12歲,也是四年級的學生。藍斤延這個學期才轉學來到八好學校。“聽見她們吹豎笛,特別好聽。”來了之后,藍斤延發現同學們在吹一種她從未見過的樂器,特別讓哥哥打工回來時給她帶了一支。

“她非常棒,我都沒想到。”藍斤延的進步讓領隊老師陸桂景感到十分驚訝。才一個學期,她已經能吹十幾首曲子了。藍斤延的“秘密武器”就是藍水蘭——相識后她們成了好朋友,藍水蘭經常指導她練習,小姐妹形影不離。

“小老師,有功勞。”陸桂景說,藍水蘭已經教了四五個同學。

藍水蘭通過學習豎笛通過參加夏令營活動帶來的變化,明園基金的幾位理事都看在了眼里。記得在去年深圳舉辦的明園豎笛夏令營活動之后,明園基金到八好明園學校舉辦教學樓落成儀式,臺上有位落落大方表演唱歌的孩子在一眾孩子們當中尤為突出,這個孩子正是藍水蘭,自信的神態和燦爛的笑臉讓明園基金的理事們大為感嘆,而在今年的夏令營匯報演出中,藍水蘭已經儼然一副訓練有素的小演員的模樣了,孩子們身上悄然發生的變化更加堅定了陳園理事長走藝術特色的辦學思路。

大化八好明園學校的孩子們正在演奏豎笛。

要論哪所明園學校學生的演奏水平最高,吉林省的靠山明園學校當仁不讓。在當地,該校的豎笛隊還在市器樂比賽中拿過獎。

孩子們優秀的音樂素養,離不開學校的音樂老師徐殿元的努力。徐殿元當了一輩子老師,還有三年就要退休了。

“我教的都是第二代了,他們的父母就是我教的。”徐殿元說。

二十多年前,徐殿元剛從教時,在村里的教學點任職。那時全校就兩個老師,除了教主課外,學校的音樂、體育他都帶。“那時候沒有音樂課本,也沒有音樂課,就叫‘唱歌課’。”

村里簡陋的校舍中,經?;厥幹炖蠋熀秃⒆觽兊母杪?。待他要調走的時候,孩子們拉著他哭。從那時起,徐殿元就深刻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如今,徐殿元是學校專職的音樂老師,該校學生從二年級起就開始學習豎笛。事實上,為了讓孩子接受得更好,徐殿元有自己的教學法寶,“從一年級開始提前滲透,講樂理、教識譜”。

“我希望全體學生都學,不一定學到什么程度,但一個都不能落下。”徐殿元說。

用豎笛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門

靠山明園學校是最早開設豎笛課的學校之一,那時還是2014年。徐殿元至今還記得支教老師Julie來給孩子們上第一堂課的場景。

“我們教豎笛,就是為了給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門。”Julie是明園慈善基金理事。長期以來,她一直參與著全國各地明園學校的援建及支教活動。

“我自己是吹長笛的,小時候學校里豎笛都是基礎教育。”Julie說??傻搅?014年,當她把豎笛作為禮物帶給明園學校的孩子們時,她才發現很多孩子根本沒有見過豎笛。

“上完了課,孩子們還在擺弄豎笛,不愿意放下。”Julie說。

第一堂豎笛課上,Julie教的是《小星星》,課前她特意打印了放大的曲譜,貼在黑板上。一節課下來,一支小樂隊誕生——兩組唱,兩組吹,還有兩組敲打擊樂。

“合在一起特別好聽,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種凝聚力。”這是孩子們帶給Julie的第一個驚喜。第二個驚喜,是2017年的深圳明園學校豎笛交流夏令營匯報演出,那時,孩子們已經能撐起一場動聽的音樂會了。

“很震驚,他們進步太大了。”Julie說。

今年7月21日下午,2018年明園學校豎笛交流夏令營匯報演出在上海拉開帷幕。

吹奏表演前,來自甘肅的王青川悄悄地和帶隊老師談軍艷說,他想在臺上說幾句話,談軍艷怕他怯場,不放心,他拍著胸脯說“一定一定不給學校丟臉”,他在臺下默默準備了許久,到了臺上果然一氣呵成:“感謝明園基金能讓我來到上海,展示我的才藝,還認識了很多各地的小朋友。”原來王青川去年沒能選上參加夏令營,為此還哭了鼻子。之后的一年,他格外勤奮,把課后時間也拿來練豎笛,終于在今夏得償所愿。

在整場演出中,觀眾們掌聲不斷,少數民族的孩子們身著節日盛裝,悠揚的笛聲環繞全場。

為了讓更多孩子可以吹出這自豪的笛聲。因為有了年初教學視頻的“智慧”經驗,明園基金計劃把中國平安集團“村教”教育扶貧工程的“智慧教育”引入明園學校。

“智慧教育”依托互聯網技術,可拉動全國各地的優秀老師,通過遠程直播或錄播視頻的教學方式,給校長、老師、孩子們帶來各種精品課程。明園學校的孩子們由此開始,將可以體驗到更有趣的上課方式,更豐富的美學教育、音樂教育等素質教育課程。

楊水蓮老師們對此充滿期待:“應該就不用再擔心豎笛教學跟不上孩子學習的步子了。”

在這場豎笛匯報演出的最后,明園慈善基金理事長陳園演唱了一曲《明園共筑中國夢》,伴著歌聲,大屏幕上一張張照片追憶著全國各地明園學校援建落成的場景:

2011年,廣西九同明園學校落成;2012年,湖南西蓮明園學校落成;2017年,廣西八好明園學校落成,云南容棒明園學校落成……

陳園動情地唱道:“無論你是誰,無論在何處,我們大手牽小手,為夢想加油!” 

[音頻] 笛聲悠揚

[音頻] 月光-音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