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怎么顛覆“傳統教育”?
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和大數據的結合,有成功,也有失敗。
責任編輯:戴志勇 陳斌
人工智能可以構建一個教育超腦。相當于每個老師、管理者和學生身邊有一個虛擬的機器人。有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學情分析,對學生個性化畫像,就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
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和大數據的結合,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新技術的應用,可能在某些方面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但在某些方面可能又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現在只需要分析網上足跡,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智商、社會觀點、生活滿意度、語言習慣等等,一覽無余并精準地畫像。面對這樣的情況,怎么辦?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誰控制著這背后的一切。
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的改變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育人目標的改變,很多重復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正被迅速取代;二是育人方法的改變,不僅是在線課程的增加這么簡單,更包括對教學過程的數據化,更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化地推薦學習內容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智能評卷以減少誤差與教師工作量,以過程化的學習數據替代“一考定終身”,乃至學校存在的樣態等等。但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否將徹底替代教師的作用?教師的角色轉型如何進行?在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發展中,是否會帶來隱私權喪失的挑戰,如何保護學生和教師的數據隱私權?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潛藏著哪些別的風險?諸多問題,需要及時提出,早做應對。
2018年7月21日到22日,“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英國劍橋大學心理測量中心主任John Rust教授等對人工智能給教育和社會發展帶來的顛覆、想象空間與挑戰,進行了精彩闡述。我們選登部分內容,供對教育和人工智能融合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AI技術如何帶來“因材施教”
董奇:在討論AI、大數據技術和教育結合時,有兩個表述方法,一是“AI+教育”,一是“教育+AI”??此撇畈欢?,但含義非常不一樣。如果講“AI+教育”,狹義理解,是怎樣把AI、大數據技術運用于教育中?,F在新的AI、大數據技術層出不窮,數以千計的應用。中小學、教育管理者在選擇時,出現了很多困難和認知負荷。
“教育+AI”的出發點是圍繞在教育實踐、管理中,在學生學習中,在教師的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用心去解決,有的新技術可以助推這些問題的解決,但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的。我特別希望企業、研究者能多關注“教育+AI”“教育+大數據”。
有三個聚焦點,一是聚焦質量。每個孩子都能享受適合他的教育,需要精準了解、匹配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學習速度。二是公平。我們的教育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要通過運用、研發新的技術方法,推動優質資源的共享?,F在我們也有一些技術在這方面進行廣泛應用,有的效果還不錯,有的效果實際上并不好,并沒有真正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三是效率?,F在不僅學生學習負擔重,教師負擔也重,怎樣用新技術和方法,幫助學生、老師減輕負擔?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AI、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