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李安、伯格曼,用電影拷問原生家庭
之所以人們越來越懼怕于婚姻和家庭,恰恰反映出家庭的定義的窄化。在傳統的定義中,家庭的組成形式是一對夫婦和子女,但在現代家庭的定義無疑可以變得多元化。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是枝裕和、李安、伯格曼,他們眼中的原生家庭。
責任編輯:劉韻珊
《小偷家族》
之所以人們越來越懼怕于婚姻和家庭,恰恰反映出家庭的定義的窄化。在傳統的定義中,家庭的組成形式是一對夫婦和子女,但在現代家庭的定義無疑可以變得多元化。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是枝裕和、李安、伯格曼,他們眼中的原生家庭。
近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在國內上映。
此前,在第71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他憑借新作《小偷家族》贏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與《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無人知曉》相同,是枝裕和拍攝的電影的永恒主題是家庭。沒有人會否認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尤其是在“原生家庭”成為輿論焦點的當下,家庭開始從社會和道德領域轉入個人生活,更多的人在探索家庭對自己的切實影響。
電影從來都是生活的另一種寫照,家庭是電影中的常見主題,但拍好家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它是極其私密的事情,你甚至可以從中窺探到導演的私人感情,而在當下,我們對于家庭的討論看似熱烈,實際卻匱乏,一邊是傳統的父慈子孝和家和萬事興般的雞湯,另一邊則是“父母皆禍害”式的憤恨。但真實的情感原比這要復雜的多,借著這些導演的作品,也許能讓人們更好的理解家庭。
是枝裕和:瑣碎中的深情
從《小偷家族》斬獲金棕櫚獎可以看出,是枝裕和無疑是最會拍家庭片的導演之一。被稱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的是枝裕和繼承了日式家庭哲學和美學,在他的電影中你可以看到典型的東方家庭模式。父母和子女之間并不善于直接表達情感,他們會用一種含蓄和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