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師” 從哪里來
“如果一個人能夠以光速追趕一束光”,那將出現什么情況?
責任編輯:錢昊平 何海寧
在《愛因斯坦傳》作者艾薩克森看來,如果愛因斯坦不是在專利局而是進了學術圈做某個教授的助手,“他也許就會發表一些中規中矩的文章,在挑戰傳統觀點方面畏首畏尾”。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如果一個人能夠以光速追趕一束光”,那將出現什么情況?1895年,愛因斯坦曾做過這樣一個思想實驗,“那么他所看到的波的排列就會完全不隨時間變化”。正是以對這些“不可能之事”的想象力為基礎,才使他在1905年這個奇跡年寫出了五篇顛覆性的論文,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對愛因斯坦而言,這種想象力來自其學術研究不受權威和建制牽制的自由。在《愛因斯坦傳》作者艾薩克森看來,如果愛因斯坦不是在專利局而是進了學術圈做某個教授的助手,“他也許就會發表一些中規中矩的文章,在挑戰傳統觀點方面畏首畏尾”。
出于增強國家科技實力,在本世紀中葉“培養出一批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的需要,近日,教育部在“關于印發《高等學?;A研究珠峰計劃》的通知”中也特別強調了“尊重基礎研究規律和特點,鼓勵自由探索”“鼓勵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這種從國家需要出發的計劃,好處是有望用政治意志打破一些固有的條條框框,在科學研究領域內,強力創造出鼓勵自由探索的空間。比如,改變以量來評價學術成果的體系,盡量避免愛因斯坦所說的“一個人在學術道路上被迫大量發表科學文章會導致思想淺薄的危險”這種情況。
顯然,愛因斯坦這樣的研究者,其內在的驅動力,首先是對科學與真理的好奇心。“珠峰計劃”顯然也認可最強大的內驅力來源于個體追求真理的自由興趣:“支持科研人員根據興趣自主選題,開展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和非共識的創新研究”。這就要求打破“論資排輩”“權威人格”等積習,對一些甚至連同行也難以接受的“顛覆性”探索,保留自由空間。
但這不意味著不需要學術共同體。居里夫婦對“新射線”的研究,起源于貝克勒爾對稀有金屬鈾鹽的有趣實驗,由此他們發現了钚、鐳等新元素。居里夫婦兩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術共同體。妻子提煉鐳元素,丈夫則研究該元素的性質,最后與貝克勒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珠峰計劃”提出“成建制引進海外學術團隊”,看到了學術共同體的重要性。
資金和實驗室等外在條件也非常重要,居里夫婦在簡陋的大棚里做實驗,純粹出于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很長一段時間靠個體和朋友的力量來拼湊研究條件。確立鐳作為一種獨立元素的必要證據花費了他們4年的時間,后來居里夫人曾感嘆:“如果設備齊全、資金充足的話,也許一年足矣。”
所以,如果要以國家意志催生“科學大師”,最重要的,是掌握國家行為的邊界,讓真正熱愛科學研究的人能涌現出來,并為之提供自由探索的頂尖科研條件。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