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田家炳
“我很高興在1982年成立了田家炳基金會,將我這一點點收入讓全國幾十所大學和160所田家炳中學受惠,種種光榮受之有愧”。
責任編輯:孫凌宇
田家炳先生。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我很高興在1982年成立了田家炳基金會,將我這一點點收入讓全國幾十所大學和160所田家炳中學受惠,種種光榮受之有愧”。
2018年7月22日下午兩點半,距離田家炳先生追思會尚有一小時,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已經人潮涌動。人群里有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王志民、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等行政官員,有香港各大學校長或其代表,也有田氏族人與各地趕來的民眾,占最大比例的一群人,年紀不等、三五成群,他們都是田家炳學校的學生。
參與追思會的人排隊與田家炳的人形立牌合照,大部分民眾直到此刻才知道他的模樣。田家炳很少拋頭露面,新聞照片也不常見諸報端。外出活動時,即便走在自己捐資的學校,也很少有學生認出他來。
方正的國字臉、開闊的額頭,身材始終如一,瘦削而挺拔,田家炳一生都在嚴格地自我約束——每天早上,他都會做自創的晨練操,16套,每套64式。98歲時,原本并不飽滿的兩頰微微凹陷,年輕時整齊的牙變得有些稀落。但每每談到教育,他瞇著的眼睛就會一下子充滿神采,目光如炬。
也難怪民眾認不出,因為他看上去像任何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他去世后,田家炳基金會發布訃告,這位老人的故事第一次得以大范圍傳播。
1982年,62歲的田家炳放下公司工作,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專心致力社會公益。至今,基金會已在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間學校圖書館1800余間。他已累計捐資超過10億港元用于內地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他還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資產。
田家炳16歲喪父輟學,到南洋尋找發展機會,開辦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廠。1958年,印尼排華情緒暗涌,田家炳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舉家移居香港,隔年在屯門填海建廠,開拓香港人造皮革市場,迅速成為“香港人造皮革大王”。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后,他開始系統地推動慈善工作,并在90歲那年決定基金會由家族管理改為由社會人士參與,他只任名譽董事長。
同時,田家炳將余下的物業、資產全數捐給基金會,物業儲金作為永久的資助經費。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他資金周轉遇到困難,甚至賣掉居住了37年的別墅,全數用于捐款。晚年只租住公寓,過著他一貫的簡樸生活。
訃告發出后,多個官方微博轉載,評論轉發數量一直上升。田家炳基金會副主席戴希立本以為,田家炳雖然專注慈善多年,但畢竟是個商人,評論難免會有“沽名釣譽”的負面評價。沒想到轉發的評論一一看過,竟是眾口一詞的好評。
非但如此,在籌備追思會時,田家炳基金會原本無法預計到場人數,計劃將大劇院四層的場館先開啟兩層,第三層供媒體拍攝。然而現場密密麻麻的人頭讓他們不得不改變計劃,將四層全數開啟。能容納1600人的大劇院座無虛席,甚至有一百多名民眾無法進場,只能通過門口墻壁的電視觀看場內現場直播。他們的到來成為田家炳一生成就的最好證明。
田家炳最常講的一句話是“中國的希望在教育”,2002年6月26日,他將這句話寫成題詞,用作田家炳基金會的口號。幾十年來,田家炳的足跡遍布中國貧困地區,年逾九十仍堅持去捐助的師范院校與師生座談,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和教育理念。彌留之際,據其家人回憶,田家炳身體已十分虛弱,眼睛也看不到東西,雙手一直拿著一張印有全國30個省份的田家炳中小學的地圖,不斷撫摸。
這個來自廣東梅州、長居香港、普通話帶著客家口音的老人,比大多數人更關心內地的教育。他初中輟學,卻擁有眾多“博士”、“教授”的名譽稱號。這些彰顯身份、學術和成就的稱號,放在田家炳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幾百座“田家炳大樓”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認識這顆星星,就如茫茫人海里,沒有幾個人認識田家炳一樣。
長子田慶先望著從各地前來的民眾,感慨道:“父親常說,自己已經很滿足了。我想,他的滿足,就是他的幸福人生。”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歲。
1960年秋,香港屯門,田氏塑膠廠在填海建成的土地上正式開業。
家父遺風
在1978年田家炳捐資100萬港幣興建湖寮大橋(后改名田家炳大橋)前,田氏宗族已經在大埔綿延了八百余年,到田家炳,已經是第18代孫。父親玉瑚公排行第二,開設“廣泰興”,主營磚瓦與油鹽茶米等生意,鄉里聞名。三叔翠珊公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四叔、五叔經商。在貧困的大埔,田家是富裕的家族。
父親48歲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里惟一的男孩。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為他取名“田家炳”。盡管陪伴田家炳的時間并不長,但父親在他生命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為他的人格打下了基礎。
玉瑚公著重培養田家炳的品行。每日教導田家炳兩句《朱柏廬治家格言》,背熟體會后,再教兩句,并囑咐他長期牢記并實踐。這篇524字的治家格言田家炳倒背如流,并一生奉為圭臬。“這篇家訓字字珠璣,涵蓋面廣,無論是待人接物、生活小節或個人修養,都有許多提醒,是行事為人的準則。”田家炳回憶。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是田家炳踐行到極致的一條。招待用的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