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首發2016年社會組織經濟貢獻:2789億 “公益GDP”被嚴重低估?

過去,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對社會組織的經濟規模停留在模糊階段。類似模糊不清的,還有中國慈善捐贈總量。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甄學如 白樺

“任小米“項目為內蒙古種植戶創造了增收機會。(阿拉善SEE基金會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對于以非官方力量來幫忙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為終極目標的公益組織而言,其GDP貢獻度一直被坊間認為是低估了。

過去,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對社會組織的經濟規模停留在模糊階段。類似模糊不清的,還有中國慈善捐贈總量。

公益學界呼吁國家統計局能將非營利組織或者社會組織統計納入到國家統計體系。如此一來,有助于提升數據質量,使之更準確,更科學。

“2789億元人民幣,占2016年GDP的0.37%”。

這是“中國社會組織經濟規模測算研究”課題組2018年7月16日在京發布的2016年全國社會組織增加值總量。中國社會組織經濟規模即非營利組織的GDP(NPO-GDP),簡寫為N-GDP。更通俗的叫法是公益組織創造的GDP規模,又稱“公益GDP”。

對于以非官方力量來幫忙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為終極目標的公益組織而言,到底能給GDP帶來多少貢獻,一直沒有一個拿得上臺面的數據。

黨的十九大報告先后5次提到包括但不限于公益組織在內的社會組織,且首次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然而,社會組織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始終說法不一。

為了獲得一個相對準確的數據,希望工程創始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苦苦尋覓數年。在他看來,官方普查得出的社會組織增加值過低,無法體現社會組織的發展情況。公益學界多次表達過政府對社會組織的GDP貢獻統計標準及口徑不一,社會組織的經濟貢獻被大大低估。

受南都公益基金會委托,國家行政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市委黨校的9位學者,于2016年6月組成“中國社會組織經濟規模測算研究”課題組,對中國公益GDP進行歷時兩年的摸底、測算與研究。

7月16日,該項研究成果在國家行政學院會議中心正式對外發布。然而,其數值之低也引發專家諸多爭議:到底該不該進行社會組織的經濟貢獻規模測算?其價值在哪里?我們如何看待社會組織的經濟規模數據?公益GDP到底有沒有被低估?

N-GDP迷霧

要弄清楚公益GDP有沒有被低估之前,首先得核算中國社會組織的經濟規模究竟有多大。民政部自2007年起每年發布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其數據卻維持較低值。

徐永光在翻閱《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時發現,2013年全國社會組織的增加值為571.1億,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0.22%,同比2012年有所下降。與2007年0.28%的占比相比,整整下降了21%。這與他感知到的中國社會組織快速發展態勢不符,至少從業人數、注冊機構數量都增長迅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