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瘧疾控制,非洲人更熟悉中國援建的橋梁鐵路 中國治瘧經驗出海

當地人更熟悉中國人援建的橋梁或鐵路,但說起中國疾控系統專家到坦桑尼亞幫忙控制瘧疾,鮮少有人了解。

責任編輯:何海寧 袁端端 實習生 朱思良 張元元 江文

在坦桑尼亞試點村落,瓦娜比說,蚊帳保護了自己的三個孩子免于瘧疾。(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2016-2017年,坦桑尼亞平均每年有5000名住院患者死于瘧疾。而在偏遠村落,未獲治療致死的病例無法準確統計,留在家中務農的婦女和5歲以下的兒童成了重災區。

當地人更熟悉中國人援建的橋梁或鐵路,但說起中國疾控系統專家到坦桑尼亞幫忙控制瘧疾,鮮少有人了解。

回憶在非洲東部國家坦桑尼亞防治瘧疾的日子,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王多全最先記起的畫面是:盛夏傍晚,他和同事們在村里的露天小餐館里吃飯,淋著濃稠豆醬汁的餐盤一端上餐桌,立刻引來黢黑的蒼蠅。

2015年8月,在中英全球衛生支持項目資助下,王多全作為中英坦瘧疾控制試點項目(以下簡稱試點項目)現場工作組組長,來到了坦桑尼亞。他們很快適應了“跟蒼蠅搶飯吃”的日子,但更大難題是:怎樣用中國經驗對付那些攜帶并瘋狂傳播著瘧疾病原體的非洲蚊子?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年均瘧疾病例三千多萬,到2017年首次實現全年無本地病例報告,中國消除瘧疾的計劃和經驗收獲頗豐。但在貧窮且原始的非洲鄉村,對項目組來說,無論是勸服人們睡進蚊帳,還是讓疑似患者及時就醫并將疫情上報,都困難重重。

在為期3年的干預后,終期評估顯示試點地區人群瘧疾感染率下降80%以上,成績亮眼,但如何延續成果并在非洲地區更大范圍推廣,前景依然未知。

借用經典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的一句話:不管你事前讀過多少關于非洲的書,一旦你身臨其境,那里的第一個印象都使你感到不知所措。

破洞的蚊帳

試點項目覆蓋的一處村莊,位于坦桑尼亞魯菲季河的下游,30歲的瓦娜比帶著3個孩子,就住在一間十余平米的低矮平房里。

她們的床是一張5厘米左右厚度的海綿墊子,隨意鋪在水泥地面上,淡藍色的蚊帳被草繩拴著,遠望去有4個拳頭大的破洞,只有一處被縫合修補。

在坦桑尼亞村落,這樣破了洞的蚊帳是村民抵御瘧蚊的武器。(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圖)

在當地,每到夜幕降臨,總有攜帶著瘧疾寄生蟲的“吸血鬼”傾巢而出,在一年中兩次雨季前后更是尤為活躍。然而叢草密布的自然環境和簡陋的生活條件,讓這里的人們只得長期以漠然的神情默默忍受著。

瘧疾是一種由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的蟲媒傳染病,與艾滋病、結核病一起列為全球三大公共衛生問題,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嚴重時危及生命。

根據坦桑尼亞國家瘧疾控制項目署(以下簡稱NMCP)最新的公布報告,2016-2017年,平均每年有5000名住院患者死于瘧疾。而在一些偏遠村落,未獲治療致死的病例無法準確統計。留在家中務農的婦女和5歲以下的兒童成了重災區。瓦娜比保護孩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