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20180809)

歡迎新老讀者回應報道內容、交流熱點話題、分享現實感悟,來稿請發nfzmreaders@163.com。

責任編輯:陳愷辰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評論版“讀者來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歡迎新老讀者回應報道內容、交流熱點話題、分享現實感悟,來稿請發nfzmreaders@163.com。

政府需要舉一反三

回應“小產權轉正,深圳在探路”

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評論版

深圳進行歷史遺留違建問題的處理,對期待“轉正”的小產權房屋來說不啻為一個大大的福音。另一方面,全國各地都有形式各樣、規模不一的違章建筑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什么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政府的管理和規劃有沒有切實考慮老百姓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門是否正確履行了職責、是否盡到了應盡的責任?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的制度機制是否真正建立了起來?這些方面都是需要認真思考和反思的。否則,如果不能舉一反三、亡羊補牢的話,按下葫蘆浮起瓢,這面的“違建”在硬著頭皮處理的時候,其他很多方面的“違法+”可能正在不斷增長,也給社會的和諧穩定埋下隱患。

甘肅蘭州?馬明智?公務員

想生二孩不容易

回應“以色列關心主體民族生育率”

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自由談版

自放開二孩政策以來,單位的同事幾乎沒有生二胎的意愿,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沒人帶孩子、教育成本高、想要自己的生活。生育愿望不高,不僅僅是個人家庭的事,還事關國家未來的發展。遼寧省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困難重重(見7月26日《南方周末》B13版)。保證人口的穩定增長是國之大計,以色列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通過對家長的“減負”,讓家長有進一步的生育愿望??上驳氖?,廣州部分區校開始實行課后托管政策,父母可以在正常下班后的時間去接孩子了,沒人接孩子正在成為過去時。但學齡前的孩子該找誰帶,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孩子占用了父母所有的休息時間,以致父母沒有了自己的一點生活等問題,仍然制約著人們的生育愿望。師夷長技以自強,參考其他國家的有效做法不失是個好計策。

廣州?鄭靜靜?市民

我家是“種糧大戶”

前些天給甘肅秦安老家打電話,問麥子收成怎么樣,母親說是打了五磷肥袋子,我說那得三四百斤吧。1980年代中期風調雨順,我家一年的小麥收成是四五千斤,產量是我們村的中下等水平,現在產量不及三十年前的十分之一,我家的排名更得大踏步靠后了?恰恰反過來了,我家現在是村里的種糧大戶,70戶人家種小麥的也就七八戶,我家就是個別種小麥的人家之一。什么是時代造“英雄”?這就是!

弟弟在電話里說秋后家里干脆不種小麥了,明年就沒得收小麥。我們老家越來越多的農民不種糧食了,改種經濟林,或跑到城里打工。“種糧英雄”并不是光環,而是一種不賺錢的守舊思維……偏僻農村都向非糧化轉型,這該喜還是該憂?

北京?李成義?外來工

“鄉村”的與時俱進

現代文閱讀中總是會出現“鄉村”題材,表達的情感也多如出一轍:對于鄉村質樸生活的向往和對于現代喧囂浮躁生活的不滿,對于工業化浪潮下土地被占用的無奈和感慨。記得有一次做圖片寓意題,一位老農扛著鋤頭望著遠處,畫面上寫著:“俺的地呢?”大部分同學的答案是“批判土地被占用導致農民流離失所”,但有個同學的答案讓我印象極其深刻,他說:“這體現了農民不懂現代土地政策。”

我覺得,現代文閱讀中的“鄉村”也該與時俱進了。鄉村閑適生活固然值得懷念,但工業化的發展進程無法逆轉,我們只有接受這個趨勢。鄉村對于我們城市中長大的孩子而言太遙遠,有些感情無法深刻體悟。出題老師在選擇“鄉村”題材的現代文閱讀時,可以多和時代背景相結合。正如“都市作家”張愛玲常用“電車、口紅”作為意象,“鄉村”在新時代也可以有新的意象表現。

浙江?裘雨桐?杭州高級中學高一

網絡編輯:小夏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