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高考錄取”:一檔多投,雙向選擇

分數公平是極為脆弱的公平,對學生的評價是很不全面的,而且,由于在招生、錄取中,學生對學校并沒有選擇權(只能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因此,高校并沒有競爭意識,這對辦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陳攀 林東蔚

對平行志愿進行進一步改革,十分簡單,就是改變目前“一次集中投檔、一次集中錄取”方式,為“一檔多投,綜合評價、多次錄取”。(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分數公平是極為脆弱的公平,對學生的評價是很不全面的,而且,由于在招生、錄取中,學生對學校并沒有選擇權(只能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因此,高校并沒有競爭意識,這對辦學的影響是深遠的。落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有助于擴大高考公平。

我國各地的高考錄取已近結束。全國大部分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高考志愿填報、錄取,都實行平行志愿,比如廣東省取消本二批次,本一本二合并后,本科批次可填報15個院校平行志愿;實施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實行分段專業平行志愿,每段可填報80個專業平行志愿;上海則實行專業組平行志愿,每個考生在本科批次可填報24個專業組平行志愿。

難以打破“唯分數論”

如果高考錄取的主體,一直采取目前的平行志愿投檔、錄取規則,那么,打破基礎教育的“唯分數論”,是不可能的。

從2008年起,教育部在全國各省推進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方式。相比之前的等第志愿投檔、錄取方式,平行志愿降低了

高分落榜的風險,也降低了學生填報志愿的焦慮。但是,由于采取“分數優先、遵循志愿、一次集中投檔、一次集中錄取”的投檔、錄取規則,平行志愿更強調分數的作用,同時也進一步限制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權。隨著平行志愿的推進,分數和學校的對應關系更明顯,高校在集中錄取階段的招生,甚至可以說就是各省招辦在“代替”高校招生,平行志愿的弊端也凸顯出來。要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更進一步,改變“一次集中投檔、一次集中錄取”的投檔、錄取規則,實行“一檔多投”,以淡化“唯分數論”,并增加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和學生的選擇權。

平行志愿實行“分數優先、遵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