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豪約翰遜的文壇“獨立宣言”
英國辭典編纂者塞繆爾·約翰遜博士,曾以一己之力啃這硬骨頭。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字典編纂是周期長,見效慢的營生,現在多為學術機構承辦。筆者當年在南大讀書,邊上就是張柏然教授帶領的詞典組。當年張教授要編最大英漢字典。讀書三年結束,學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他們字典的出版還遙遙無期。時隔幾月,找在那里的師兄打聽,仍說還在某個字母下面徘徊。此事之繁難,外人難以想象,實在是坐冷板凳的工作。
英國辭典編纂者塞繆爾·約翰遜博士,曾以一己之力啃這硬骨頭。那時辦這種事,只能求贊助人(patron)支持。這種特定時代的文藝體制,卻成為傳統沿襲至今:而今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仍稱其捐款人和顧客為為patron.
約翰遜為編纂計劃找到的金主是查斯菲爾德勛爵(1694-1773)。約翰遜的計劃名義上有查斯菲爾德勛爵為贊助人,但勛爵大人口惠實不至,罕有推動計劃進展的具體舉措。字典編成,查斯菲爾德勛爵捧場,約翰遜博士則毫不客氣地寫了一封回信,道出了一個潦倒文人的辛酸,和世態的炎涼,這封信成了傳世之作。此信在后來的意義,超過了學者的吐槽。它讓人看到學者脫離了金主支持,也能把事做完。金主無功不受祿,不可跟著署名貪功。這封信,故而也被視為文學界的《獨立宣言》。
從今日看,約翰遜刻薄了點。查斯菲爾德勛爵當初的冷淡,不知是什么原因??赡苁遣淮笙嘈偶s翰遜這事能做成。同時代法國詞典的編纂,是法蘭西學院四十位學者花了四十年時間完成的。約翰遜說他一個人三年就可以完成,并夸口,“三比一千六百,就是英國人和法國人能耐的對比。” 查斯菲爾德勛爵肯定有看走眼的時候,后來字典出來,他匿名寫信夸贊約翰遜,說明還是惜才之人。收到約翰遜的信后,查斯菲爾德勛爵也沒有惱羞成怒,而是放在家里桌子上,給來客看,贊嘆此信之佳。查斯菲爾德勛爵是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官至愛爾蘭總督、英國國務大臣。他當時的社會和政治地位,在中國相當于宰相,“宰相肚子能撐船”可不是虛的。約翰遜聽到此事,難以置信。幾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