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靠地方政府,技術靠國家隊 民營火箭公司怎么飛起來?

美國民營火箭公司背后,站著的是超級富豪。而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則依托于地方政府資金的扶持。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5月17日,重慶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重慶兩江之星”OS-X火箭在中國西北某基地成功點火升空。(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亦莊,這個位處北京五環外的城郊,已經成為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熱土。因為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坐落此地。

美國民營火箭公司背后,站著的是超級富豪。而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則依托于地方政府資金的扶持。

在衛星發射之外,民營火箭企業瞄準的另一個方向是太空旅游市場。所謂的太空旅游,是指民營火箭企業提供火箭發射服務,搭載旅客進入地球亞軌道。

從北京地鐵亦莊線“榮昌東街站”出來,朝東步行一公里左右,在中航國際廣場里就能看到藍箭航天的新辦公樓。從外表上,完全看不出這是一家民營火箭公司。

三年前,藍箭航天還在亦莊的經開大廈,如今團隊擴張至兩百多人后,創始人張昌武便決定遷址到中航國際廣場。

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家民營火箭公司零壹空間也宣布喬遷新址,在亦莊附近租下了一棟5層高的獨立辦公室。

藍箭航天和零壹空間始終沒有離開亦莊一帶,是因為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坐落此地。多位受訪者向南方周末直言,選址亦莊就是為了爭奪從火箭院走出來的技術人才,彼此間相互挖角的情況時有發生。

亦莊,這個位處北京五環外的城郊,已經成為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熱土。除了零壹空間和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星途探索等民營火箭企業均分布在亦莊各地,逐漸形成國內商業航天總部基地。

起初,這些火箭公司要博取投資人的信任并不容易。零壹空間創始人舒暢曾在聯想控股負責做投資項目,但成為創業者后融資四處碰壁。零壹空間的天使投資者、春曉資本創始人何文回憶稱,當時甚至有人覺得舒暢是騙子。

直至2018年4月和5月,星際榮耀和零壹空間的兩枚火箭分別成功發射,資本市場才意識到商業航天擁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但目前已發射的兩枚民營火箭只是探空火箭。探空火箭是指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的火箭,其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但并不可控,且不具備運載能力,當初星際榮耀只用了60天時間就設計并發射了一款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首飛成功后,所有的民營火箭企業都將目光投向首枚運載火箭發射,但中國的火箭發射市場能否容納下這么多創業公司?

張昌武和舒暢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均表示,未來國內能存活下來的民營火箭企業不超過三家。

商業航天元年

在商業航天市場被開辟前,火箭發射市場更多由國家主導。

直至軍民融合戰略提出后,國內商業航天才全面進入解凍階段。2016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這一年,剛從聯想戰略投資部離職的舒暢放棄成為P2P公司合伙人的機會,從前同事何文創立的春曉資本處融來了500萬。

張昌武及其岳父王建蒙也在這一年成立了藍箭航天,目標同樣是瞄準火箭發射市場。張昌武常年從事金融行業,距離航天圈很遠。

王建蒙曾是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目前擔任藍箭航天董事長。公開資料顯示,王建蒙曾參加組織過多種型號火箭、衛星的發射任務,在這一領域有著近40年的工作經驗。

商業航天的池水被這些“外來人”攪動后,讓更多體制內的人看到了實現航天夢的另外一條路徑,梁建軍就是其中一個。在軍民融合的政策推動下,他決定走出體制,2017年創建了星途探索公司。

這些民營火箭創業者,都是馬斯克的中國學徒,不過,在追趕SpaceX之前,他們需要先解決資金來源的問題。

地方政府入局

要研發火箭,需要巨大的資本投入——僅研制液體火箭的成本就高達20億元,而目前民營火箭企業的融資總額尚未超過10億元。

在美國,商業航天并不缺乏資金,因為民營航天企業的創始人本身就是超級富豪。SapceX創始人馬斯克在2017年福布斯400個最富有美國人排行榜中位列21位;同樣專注商業航天的美國民營企業Blue Origin(藍色起源),背后創始人是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個人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

而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創始人均不是富豪級人物,他們的資金來源主要依托于地方政府。

亦莊是藍箭航天的研發總部,但真正生產火箭并進行實驗的地方卻是浙江湖州。張昌武向南方周末解釋,藍箭航天選擇湖州,其實是先選擇浙江,因為浙江的航天制造產業發達,而且江浙一帶的資本環境有利于后續公司獲取資金支持。

除了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星途探索等企業同樣選擇了類似的模式,把生產總部放在其他省市,如零壹空間的航天制造基地選址重慶兩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重慶兩江航空產業投資集團這家地方國企參與了零壹空間的融資,并對其業務開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工商資料顯示,零壹空間設立的子公司重慶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兩江航空產業投資集團的持股比例高達49.9%,而母公司零壹空間持股50.1%。

“從運載火箭的整個產業鏈來說,除了上游的技術材料和火箭之外,中游會涉及一些裝配設施的工作。目前在北京不太具備那些條件,尤其是涉及量產,北京現在不允許類似的生產企業存在。”梁建軍說。

張昌武表示,地方政府在股權投資方面與一般的財務投資者在訴求上有很大的區別。“在這個過程當中,(當地政府)期待的更多是通過企業的落地,能夠把上下游的產業都帶過來,未來能夠把產能都布局在當地”。

據《湖州日報》報道,藍箭航天將在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上的項目總投資15億元,藍箭航天獲得的超過5億元融資中,有超過2億元來自湖州市軍民融合專項綜合投資,A+輪融資中還有來自西安市高新區投資基金的數千萬元。

火箭生意的想象空間

熱錢開始涌入商業航天這一新興行業,原因是火箭發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衛星終端生意。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統計,2012至2017年期間,衛星發射市場空間保持在55億-60億美元之間。其中,2018年中國火箭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一年,預計發射次數將翻番至40次左右。

不過這些衛星需求暫時仍主要靠政府推動,因為衛星的造價高昂,且發射成本不菲。

復盤Space X的成長經歷,不難發現它的成功是站在巨人NASA的肩膀上。根據2012年Space X公布的第一個十年計劃,在其已掌控10億美元營收中,大約有50%來自NASA的開發和發射合同。

與Space X相比,國內民營火箭企業必須自己尋找發射訂單。梁建軍和張昌武均表示,星途探索和藍箭航天都已經接獲一些科研機構和軍方的訂單,不過他們相信,隨著火箭發射的成本走低,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愿意為商業衛星發射埋單。

例如,利用通信衛星覆蓋那些尚未接入互聯網服務的地區已經成為一門性感的生意。2017年Space X副總裁Patricia Cooper曾透露,公司計劃在六年時間里通過發射4425顆衛星組網,屆時Space X將不僅是火箭發射公司,同時亦是一家寬帶衛星互聯網運營商。

在衛星發射之外,民營火箭企業瞄準的另一個方向是太空旅游市場。所謂的太空旅游,是指民營火箭企業提供火箭發射服務,搭載旅客進入地球亞軌道,這一高度處于現有飛機的最高飛行高度和衛星的最低軌道高度之間,能夠讓旅客體驗幾分鐘的失重感,并在黑暗的宇宙上空鳥瞰地球。

目前,維珍銀河、藍色起源等國外民營火箭企業都已經探索這一新興旅游市場,每張門票收費在20萬至30萬美元不等。梁建軍預計,國內亞軌道旅游大概需要5至10年才能實現。

雖然火箭發射的投入資金大、發射風險高,但卻沒有外界想象中燒錢。張昌武解釋,運載火箭研制的難點在于火箭管理流程很長,最燒錢的是組裝線、熱試車臺這樣的核心基礎設施,以及畫圖、設計、仿真和大量的實驗投入。

“如果租用別人的試車臺,即使是冷試這樣非常常規的實驗,成本都是以百萬元計算,更何況熱試動不動就需要幾百萬的成本。”張昌武表示,火箭研制的資金需求量以二十億元人民幣為上限,但與互聯網和汽車行業相比,這點資金投入不過是九牛一毛。

他透露,2018年藍箭航天將預計實現營收2億元人民幣,由公司自研的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朱雀一號”將于2018年第四季度發射,運載的是空間科學和遙感綜合用途微小衛星“未來號”,如果發射成功,這將是國內第一枚將衛星送入空間軌道的民營運載火箭。

另據梁建軍和張昌武介紹,目前星途探索和藍箭航天均根據衛星訂單來安排火箭的制造和場地租賃,暫不存在庫存問題。

“固液”之爭

藍箭航天是國內較早看好液體火箭的企業之一。

液體火箭的最大優勢在于其綜合發射成本較固體火箭低。按照火箭的結構,推進劑的重量占比最大,可以占運載火箭整體重量的80%,同時推進劑的成本在火箭發射總成本里占30%左右,因此這兩大方面的成本降低,對火箭發射成本的降低將起到直接的決定性作用。

據張昌武估算,使用液氧甲烷作為推進劑可以讓成本降低10倍左右。目前SpaceX、藍色起源等企業同樣采用了液氧甲烷作為推進劑。

但如其他民營火箭企業一樣,藍箭航天最初也是計劃從體制內購買固體火箭發動機,從而大大縮短固體火箭研制的周期。

考慮到固體火箭一般用于導彈上,其涉及的火工品制造資質,民營企業難以獲批,加之政策上的調整使得體制內機構不再面向民營公司出售固體發動機,民營火箭企業必須重新尋找研發路線。

為此,零壹空間、藍箭航天這類公司不得不自研固體火箭發動機,同時部署液體火箭的研發,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液體火箭不涉及火工品制造資質問題。

張昌武告訴南方周末,雖然固體火箭在世界商業發射領域里面是一個極小眾的存在,但液體火箭所需資金龐大,且研發周期長,這對國內這些只有不到10億元資金的初創企業而言難度極大。

舒暢認為,液體火箭并不是一個初創公司應該干的事。“馬斯克、貝索斯可以干,他們自己就是富豪,他們才可以干。國內的創業公司有哪一個CEO敢說可以拍兩個億美金在桌上,來干液體火箭?沒有”。

在他看來,衛星發射市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高軌道衛星,這些衛星的發射需求基本上被SpaceX和國家隊壟斷;另一部分則是中低軌道衛星,重量集中在200公斤以內,一年的發射量約在100到200發之間,這才是零壹空間等民營火箭企業競爭的位置。

根據北京空間信息科技研究所統計的信息顯示,2016年期間,小衛星數量占同期入軌航天器總數的57.89%。

“衛星發射是一個供給側改革的市場,當火箭運載成本大幅降低之后,這個市場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張昌武指出,小火箭不具備衛星組網的能力,但大型的液體火箭可以一次性完成這個任務。

國內的民營火箭企業依然以固體火箭為主,這些企業希望通過固體火箭的發射試手,累積一些發射經驗,至少在一些關鍵技術的驗證上,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差別不大。梁建軍告訴南方周末,從火箭設計,到轉入生產制造階段,再到進場發射,這些經驗不管是液體火箭還是固體火箭都是相通的。

即便是固體火箭的研發,也并不容易。2017年12月,零壹空間宣布其X系列火箭發動機整機試車取得成功,但為了這短短36秒的試車,零壹空間做了一年的準備。

與國家隊的競合關系

雖然人才均來自國有航天系統,但目前這些民營企業尚未真正觸及國家隊的核心技術骨干。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就指出,在中國航天各型號研制團隊里,目前尚未出現副總設計師及以上級別的科研人員進入民營公司。

選擇出走國家隊進入民營火箭企業的人才始終是少數。據星際榮耀負責人估算,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的員工總和高達40萬,而當下零壹空間、藍箭航天的團隊規模不過200人出頭,這對國家隊來說只是滄海一粟。

因此,民營火箭企業在技術層面上遠遠無法與國家隊相提并論,但其技術又必須依靠國家隊的輸出。

在商業航天領域,中美最大的區別之一在于對商業航天和公益航天的邊界劃分。在美國,商業航天和公益航天明確分離,前者統一交由民營企業,實現市場化運營;后者則交由NASA,負責深空探索等重要任務。

但在國內,國家隊在承擔公益航天任務之余,也在嘗試自己的商業化試水,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旗下的火箭公司就擁有“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產品,并于2017年12月完成A輪12億元融資。

張昌武表示,藍箭航天沒有選擇進入小火箭領域,理由是這一區間的競爭最為激烈,而且與國家隊相比,民營火箭企業的優勢并不明顯。以快舟系列為例,其價格相當優惠,目前一般商業衛星發射的國際報價為每公斤2.5至4萬美元,而快舟一號甲(KZ-1A)不足兩萬美元,如果是一箭多星價格還有下探空間。

但民營火箭企業的優勢在于靈活的公司體制和市場化的定位,其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行業的需求變化,同時對降低火箭發射成本有著天然的動力——為了確保成功率,國家隊的火箭發射通常不計成本。

據梁建軍介紹,在降低成本方面,民營火箭企業一般選用通用化、標準化的成熟火箭器件,盡量減少定制化零件的需求。另外,這些企業也借鑒互聯網公司的思路,在研發時采用快速迭代的方法,通過原型樣機對主要性能進行考核,從而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控制實驗的次數和成本。

不過,張昌武對此表示悲觀,國家隊的長征11號和快舟系列的運載火箭珠玉在前,民營企業很難比它們更便宜,因為本身有很多配套就是來源于國家隊。

網絡編輯:劉小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