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里的秘密
作為中國經濟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杠桿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它是怎么加上來的,數字背后藏著怎樣的現實,在經濟形勢風云變幻的當下又面臨著怎樣的未來?
責任編輯:馮葉
2018年1月17日,廣東深圳街頭,房產中介生意冷清,三位中介小伙子都在玩手機。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作為中國經濟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杠桿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它是怎么加上來的,數字背后藏著怎樣的現實,在經濟形勢風云變幻的當下又面臨著怎樣的未來?
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比高達107.2%,也就是說,人們已經借的比賺的多了,而借的錢主要是為了買房。
前十名“債王”分別是中國石油、中國建筑、中國石化、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交建、萬科、中國聯通、保利地產和上汽集團。
2018年這個夏天,李林有點撐不住了。
他生活在深圳,月薪不到一萬。從2015年開始炒房,他嘗到甜頭,發現市場上借錢很容易,銀行、互聯網金融、小貸公司爭相打電話勸他借錢,他開始繼續買房,用借來的錢還貸,一個月要還十幾萬。
不曾想,消費貸和抵押貸漸漸收緊了。有一段時間因為信用爆倉,他完全借不出錢來,焦頭爛額之下開始低價賣房,賣一套套現一百多萬,能撐半年的貸款。因為限購,他是用家里親戚的名義買房的,一旦斷供會影響親戚的征信記錄,所以他不敢停下來,只好辭了職去“賺快錢”。
李林并不是特例。根據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項目組的統計,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比高達107.2%,也就是說,人們已經借的比賺的多了,而借的錢主要是為了買房。
杠桿率是債務率的代稱。居民、企業、政府三大部門,每個部門都有資產負債表。整體經濟的杠桿率,就是這三個部門債務總和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
據彭博社統計,2008年中國杠桿率是141%,2017年中旬,這個數字上升到了256%。這在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的數據庫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去杠桿”這個詞,作為當年的五大任務之一,最早是在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2018年4月2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中,又提出了“結構性去杠桿”的說法,認為金融去杠桿已經進入新階段,要求地方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盡快降杠桿。
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提出“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
但正是出于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現實判斷,在同一個會議上,連提了五個穩字:“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投資、穩預期”。
作為中國經濟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杠桿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它是怎么加上來的,背后藏著怎樣的秘密,在經濟形勢陰晴變幻的當下又面臨著怎樣的改變?
金融去杠桿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用2008年以來的“三次放水”(即為市場注入更多貨幣)解釋了中國杠桿率從2008年開始高企的原因。
第一次始于2008-2009年,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為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