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敘事起點:一座村莊里的“特區史”
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這座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村莊,是全國首個萬元戶村,也是深圳特區的敘事起點。
漁民村從香港淘來“泥頭車”,給工地送水泥、石頭、磚塊,幾分錢一塊磚,拉回來能賣一毛多。
1360套單元房,通過抽簽分到村民手中,每戶能分到30多套、總面積1320平米的新房。由此,大規模城中村改造拉開序幕,一直持續至今。
責任編輯:顧策
城中村改造完成后,漁民村32戶村民每戶能分到36套新屋。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從南向北,深圳、浦東、雄安是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上重要的三個城市地標。
同是荒僻之地,同是肩負重任的改革試驗田,在不同的時代,三地代表著不同的改革方向,也引領著中國經濟不斷突圍重生。
改革就是改變不合理的制度。受惠于34年前那次沖破制度藩籬的改革,深圳漁民村成了中國第一個萬元戶村,并在此后持續享受改革的紅利。而在漁民村之外的整個深圳,如今已經成了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
1990年代的浦東開發帶動了中部地區金融、服務業的崛起,引領外資走入廣闊的中部腹地。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整個中國都受益于開放所帶來的經濟繁榮,走入黃金十年。
2017年開始建設的雄安新區,則代表著對過去經濟增長方式的一種反思。環保先行、引入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產業、拋棄土地財政,雄安實驗將為中國經濟的未來奠定基調。
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這座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村莊,是全國首個萬元戶村,也是深圳特區的敘事起點。
漁民村從香港淘來“泥頭車”,給工地送水泥、石頭、磚塊,幾分錢一塊磚,拉回來能賣一毛多。
1360套單元房,通過抽簽分到村民手中,每戶能分到30多套、總面積1320平米的新房。由此,大規模城中村改造拉開序幕,一直持續至今。
因為早年見過“小平同志”,鄧志標成了見證歷史風云的“鎮村之寶”。
他是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的村主任。1984年1月24日—1月29日,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經濟特區。行程第二天,一行人來到深圳河河畔的漁民村參觀“小洋樓”,留下一段“基本政策不會變”的佳話。
白駒過隙,當年總設計師的足跡歷歷在目,就連村口快捷酒店大堂,都懸掛著村干部與偉人同框的黑白影像。這座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村莊,是全國首個萬元戶村,也是深圳特區的敘事起點。
2018年,“照片里的人”77歲了,他習慣每天下午三四點鐘洗澡,因為有腰椎間盤突出,晚上溫度低,擔心洗澡會著涼。老人家年輕時跟著生產隊打魚,后來村集體搞運輸,又帶領鄉親扛沙包,落下病根了。“整日都在奔波,掙口飯吃。”鄧志標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他們的后輩們,不用再吃那樣的勞苦。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