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往事:一個“點石成金”的試驗田
從1990年到2017年,浦東的GDP總量從60億增長到9500億,擴大了158倍。浦東新區“萬丈高樓平地起”,成了中國中部廣闊腹地經濟增長的引領者?!叭绻]關鎖國,上海不重要,但如果要發展海上貿易,上海就非常重要?!?/blockquote>責任編輯:顧策
2018年4月17日,上海浦東開發陳列館裝飾一新,為4月18日周年日開放做最后準備。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從1990年到2017年,浦東的GDP總量從60億增長到9500億,擴大了158倍。浦東新區“萬丈高樓平地起”,成了中國中部廣闊腹地經濟增長的引領者。
“如果閉關鎖國,上海不重要,但如果要發展海上貿易,上海就非常重要。”
上海自貿試驗區獲批消息傳出后,一些人來問試驗區是怎么回事,當得知這主要是制度創新,而不是政策優惠時,就失望地走開了。
《鄧小平年譜》曾記錄了28年前那個除夕夜:上海下起了南方罕見的大雪,在西郊一座綠蔭掩映的賓館里,86歲的鄧小平還沒有休息,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煙。
幾天前,他對朱镕基等上海領導人說,“請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動作,在國際上樹立我們更加改革開放的旗幟?”
很快,黃浦江對面的那一大塊農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1990年以前,上海浦江兩岸經濟差異巨大,堪比城鄉。新中國成立前期浦西土地比浦東貴100倍,所以人們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但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之后,浦東一夜之間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地標。
從1990年到2017年,浦東的GDP總量從60億增長到9500億,擴大了158倍。浦東新區“萬丈高樓平地起”,成了中國中部廣闊腹地經濟增長的引領者。
被冷落的土地
浦東發展起來的原因,要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地圖上。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熊月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唐代以前,上海沒有獨立的行政建制,人煙稀少,一個主要原因是古人治水能力差,難以在南方發展。到了宋代,陸上絲綢之路不通,人們開始探索海上,加上治水能力的進步、城市生活的發達,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人們開始重視上海,元代起設立了上??h。
上海地處長江口,又靠海,地理位置優越。而且它處于東海和黃海的連接處,一邊水深、一邊水淺,兩邊船只的構造不同,南北船只有在上海中轉,這個地方日漸熱鬧起來。
“如果閉關鎖國,上海不重要,但如果要發展海上貿易,上海就非常重要。”熊月之說,當人們目光向外,從整個亞太甚至全球來看,上海就從邊緣變成了前沿。
另一方面,隨著宋代以后城市生活的發展,蘇州成為最為富庶的南方城市,在近代以前的老上海地圖上,會標明“西去蘇州”多少里、“西去松江”多少里。以蘇州為輻射,越近的地方越發達,上海成了蘇州的外港,靠近蘇州的浦西也比浦東發達。
從地形來看,上海是由西向東漸次成陸的,唐代,浦東的相當部分還在海里,汪洋一片。在中國古代到近代的歷代行政版圖中,都找不到“浦東”這個行政地名,它最早出現在宋朝,是一個鹽場的名稱。在明代以前,浦東人大多以鹽業為生。
由于靠蘇州更近,浦西的發展資源優于浦東。進入近代,租界區也都設立在浦西,劃片而治,使得它的發展更進了一步。浦江兩岸差距拉大之后,浦東的發展就建立在服務浦西之上,浦東的支柱產業是毛巾、營造、花卉種植和奶牛飼養,浦東廣袤的農村成為浦西副食品供應的主要基地。
因為不被重視,直到1992年以前,浦東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完整而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一直被無序而頻繁地隨意分割著。根據《經濟地理》雜志刊登的一份統計,新中國成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