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水滸》輕《三國》的傳統
明代文人里愿意談幾句小說的,往往捧《水滸》而貶《三國》,而且認為《水滸》不是略勝一籌,是高著幾個檔次。
責任編輯:陳斌
明代文人里愿意談幾句小說的,往往捧《水滸》而貶《三國》,而且認為《水滸》不是略勝一籌,是高著幾個檔次。
《水滸》是白話,寫江湖,這是用新文體講述新故事,對文豪們反而有陌生化效果,印象自然好很多
明代文人里愿意談幾句小說的,往往捧《水滸》而貶《三國》,而且認為《水滸》不是略勝一籌,是高著幾個檔次。
比如謝肇淛有一段被廣泛引用的議論,歌詞大意就是:《水滸傳》好,不用說大家都知道;《西游記》之類有啥好需要說一說;但《三國》之類可真爛啊,根本就不值當說。
何以如此,可能和三國故事的兩個傳統有關。
一是史傳。這個傳統里的故事講述人,一般有點文化,但也不會太高。大體上,把《三國演義》改成現在最常見的樣子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代表這個群體的較高水平,而下限大概就是魯迅《風波》里趙四爺的樣子,“不但能說出五虎將姓名,甚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柴穎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