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原來我就是那柯達膠卷” 記錄者敬一丹退休后
“即使無力,你也有感,那就說明我還配在這個位置上?!?/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退休之后,敬一丹寫了三本書,分別關于職業生涯、工農兵學員經歷和家族歷史,構成“回望三部曲”。她出席簽售,與讀者交流,生活依然忙碌,母親常說她不像退休,她自己更愿意稱之為“轉換”。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即使無力,你也有感,那就說明我還配在這個位置上?!?/p>
每天上午,敬一丹都去復興門看望92歲的父親。不久前,老人突然問她:“你叫啥?”她幾乎落淚。
父親高齡后曾骨折一次,敬一丹著急,但“相信他會好”;現在看父親一點點失去記憶,她“覺得不可逆,特別受不了”。她小心回答:爸,我的名字不是你給我起的嗎?意思不是一片丹心嗎?她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遞過去,“希望他以后能想起來”。
與父母相處,是敬一丹退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4月,她告別主持了20年的《焦點訪談》。節目元老康平曾叮囑她,退休后得做計劃,“沒做計劃,十年就過去了”。三年下來,她發現自己終究不是善于謀劃的人,更多是在“順應”。
敬一丹寫了三本書,分別關于職業生涯、工農兵學員經歷和家族歷史,沒有計劃,卻構成了“回望三部曲”。2018年8月12日,在廣州的南國書香節上,一位中年讀者提著一摞書來見她,“他覺得這些書的作者都是一起的”。書在簽售臺上攤開,作者分別是敬一丹、白巖松、水均益等。果然,都是老同事。
從前在話筒前,敬一丹時刻提醒自己,每一句話都是“小我和大我的結合”?!霸掝}是公共的,根本的把握是電視臺,但是你的表達是盡可能個人化的?!?/p>
在家里,敬一丹有時會嚴肅地板起臉,丈夫就抱怨:你別給我來“焦點訪談”。父母年事已高,她又主動訪談他們。和父親聊天,她用手機錄音。2011年,她在給父親的生日賀信中附上“采訪提綱”,請他筆談人生過往。
父親的回答收錄在敬一丹的新書《那年 那信》里,書中整理了1950年至今的1700多封家書。父母一同作序:“我們想象,面對這些信,年長的讀者會覺得熟悉,兒女的同齡人會有共鳴。年輕人呢?如果他們能從中看到一代一代的來路,我們就很欣慰了?!?/p>
“她不能對過去有很多空白點”
敬一丹的母親韓殿云喜歡微信,她把家庭群的聊天記錄手抄下來,反復回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