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民謠
當資本以文化的名義綁架人們的精神世界時,西北的民謠正是一股抵抗媚俗的生猛力量。
責任編輯:朱又可
每每聽到西北民謠,我眼前會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沙漠、戈壁、黃土高坡、胡楊林……哦,還有那寂寞的黃河水。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們在寧夏水洞溝坐駱駝車。車從草地的夾道中駛出,披著滾滾沙塵奔向黃土延綿的開闊地,遠處是奇峭蒼涼的土塬,車夫放開嗓子高唱花兒。一聲聲花兒質樸真摯,磨砂般的觸感中揉動著原始的野性,聽得我經脈貫通,滿心舒暢,滿車的朋友也都鼓掌喝彩。
我不懂當地方言,寧夏詩人馬澤平說,車夫唱的是“過了一回黃河,沒有喝上一口水。找了一回對象,沒有親上一個嘴”。另一位寧夏詩人馬占祥則告訴我,寧夏的同心干花兒也很有意思,和青海的河湟花兒各有千秋。是呀,西北處處有民謠;民謠,足以充當我熱愛大西北的一萬個理由。
我最早去主動接觸西北的民謠,是十多年前,聆聽野孩子樂隊(張佺和小索等)的翻唱。接著又聽到布衣樂隊翻唱《三十里鋪》,“我愛上了她,我已為了你而愿意走;我的愛在你心頭,我已為了你而愿意走”,只覺世間萬物豁然敞亮,燦爛生輝。后來,我又陸續聽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