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則徐的一首詩看舊體詩的前途
林則徐的這首七律,充滿對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悼念的激情。而這種激情的表達,完全依賴它的藝術魅力。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世南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林則徐的這首七律,充滿對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悼念的激情。而這種激情的表達,完全依賴它的藝術魅力。
近日閱讀鄧云鄉《宣南秉燭譚》,《詩人、詞人、書家》一篇中,引了林則徐一首七律《武侯廟觀琴》,引起我很大興趣,想與讀者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詩如下:
不廢微時梁父吟,千秋魚水答知音。
三分籌策成虧理,一片宮商澹泊心。
揮手鴻飛斜谷渺,移情龍臥漢江深。
魂消異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淚滿襟。
此詩是林公任陜西藩臺時所作。武侯,指諸葛亮。每句既寫人,又寫琴。
首句。不廢:不曾消失。微時:貧賤時。梁父吟:《三國志·諸葛亮傳》:父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是挽歌,歌辭悲涼慷慨。此句寫亮從小就愛好音樂。
次句。魚水:亮本傳:“于是先主(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知音:用鍾子期聽俞伯牙談琴事。
三句。三分,亮在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時,即指出天下將三分為魏、蜀、吳?;I策:謀畫。成虧理:《莊子·齊物論》:“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此句是說,亮明知興復漢室很難成功,但他仍然不計成敗利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