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發燒藥、感冒藥,會有“音樂處方”嗎 音樂治療在中國
簌簌的鈴鼓響過,木琴聲空靈地回應。
這是一場沒有語言的對話,25位體驗者圍坐一圈,用各自手中的樂器依次打招呼。
責任編輯:邢人儼
時靜潔的團體音樂治療體驗活動現場
簌簌的鈴鼓響過,木琴聲空靈地回應。
這是一場沒有語言的對話,25位體驗者圍坐一圈,用各自手中的樂器依次打招呼。
互相熟悉之后,所有人參與到即興演奏中來。雨棒傾斜,發出淅淅瀝瀝的雨聲。遠處的牛鈴敲響,余音渺渺。非洲鼓和沙錘忽然加入,聲音世界一時躁動起來,喧嘩之中,貓頭鷹號叫、青蛙低鳴……
2018年7月15日,陸軍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的多媒體教室開展了音樂治療工作坊,醫療、心理咨詢等領域的從業者現場感受音樂治療。
[音頻] 團體音樂治療體驗中的“自然音樂主題即興”(受訪者提供)
最初,大多數人彼此陌生,他們只能用手中的樂器交談。兩個多小時后,大家默契地組成了一支“混聲樂隊”,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演奏了一場近半小時的音樂會。
帶來這場特殊體驗的是音樂治療師時靜潔,她認為,“音樂不再只是表演藝術,更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
時靜潔在德國海德堡系統學習過音樂治療。音樂治療師是當地醫院的常見職務,他們和醫生護士一起,參與各種重大疾病的治療。時靜潔不久前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個短視頻,一位醫生正要給一個兩歲左右的嬰兒打針,醫生口中發出節奏歡快的響聲,逗得孩子咯咯直笑。此時,針頭已經輕松地扎進孩子的皮膚,迅速完成了注射。“音樂治療會用音樂轉移人的注意力,幫助病人舒緩疼痛。”時靜潔注解道。
如今,時靜潔已加入藝術喚醒植物人的團隊(見南方周末2018年8月9日報道《藝術喚醒植物人》),音樂治療是她鉆研了十幾年的人文治療手段,然而對于中國大眾來說,這仍是個新鮮話題。
時靜潔在音樂治療中用到的樂器
用樂器“說出”你的名字
時靜潔從小彈鋼琴,本科修的是鋼琴演奏專業,但她覺得,那時音樂帶給自己的改變和樂趣不是特別多:“小時候犧牲了很多玩的時間去打基礎,一天就得練很長時間,卻不太清楚‘音樂’是什么。”
2007年本科畢業后,時靜潔申請去德國留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