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收養兒童南昌尋親記 “每年都有人回來,但從沒有人找到過親生父母”
“每年都有人回來,但從沒有人找到過親生父母”
一開始,洪盼并不知道自己將養育一個需要特殊照顧的兒童,但她也沒花太長的時間做心理建設。南昌項目中,有的孩子患有腦癱、唐氏綜合征等疾病,被領養后,他們都得到了更好的治療條件。
跨國領養在21世紀初開始出現大比例下跌,至2016年下降至約一萬一千例,下跌近75%。美國是跨國領養的大國,2013年尚有七千余跨國領養的案例,至2017年僅存4714例。
責任編輯:吳筱羽
洪盼和艾琳一行,帶著一百多個美國家庭的資料,到南昌尋找孩子們的親生父母。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23日《南方周末》)
一開始,洪盼并不知道自己將養育一個需要特殊照顧的兒童,但她也沒花太長的時間做心理建設。南昌項目中,有的孩子患有腦癱、唐氏綜合征等疾病,被領養后,他們都得到了更好的治療條件。
跨國領養在21世紀初開始出現大比例下跌,至2016年下降至約一萬一千例,下跌近75%。美國是跨國領養的大國,2013年尚有七千余跨國領養的案例,至2017年僅存4714例。
美國弗尼吉亞州的星期日早晨,5歲的洪建城一睜開眼睛就問媽媽洪盼(Faith Winstead),可不可以去中餐館吃飯。洪盼點了點頭。
2018年8月5日,如同每一個周末,建城念起中餐館里的餃子和牛肉面,一路上手舞足蹈。平日里,洪盼會為兩個孩子下廚,做炒蔬菜和米飯。作為中國孩子的白人母親,她經常提醒著自己,要在生活中為他們保留中國的傳統。
洪盼有許多中式廚具和餐具,大大小小的鍋擺滿了廚房,她為兩個兒子煮粥,炒菜,照著志愿者給的食譜包餃子。她樂在其中,“我覺得很幸運,有機會去了解你原來根本不知道的文化”。
科羅拉多州的愛琳(Erin Valentino)一家也常常出現同樣的場景,愛琳從中國領養了二女兒洪雨蒙。她們從不落下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時在家門口貼對聯,去看舞獅表演。一家人圍爐包餃子,飯后還要給孩子們包紅包,到了中秋節,搬幾張椅子坐在屋外,一邊賞月一邊吃著月餅。
建城和雨蒙,都來自江西南昌福利院。福利院里的許多孩子都姓洪——南昌也稱洪城。
他們長大后想尋找自己的親人
從見到照片起,卡洛(Carol Free)僅用了8個月,就見到了她的第一個孩子陳站同(Kathryn Free)。
卡洛是一名單身的美國記者,一直渴望成為母親,在此之前,她身邊也有朋友選擇以跨國領養的方式組建家庭??寤貞浀?,那時想要領養女嬰的人幾乎都會選擇中國,中國的國際收養程序也被許多外國父母夸贊是“成體系的”。
在美國,棄嬰的親生父母有重獲撫養權的權利,國內領養的手續和耗時甚至比國際領養更繁雜和冗長,對單身女性的限制也更嚴格。因此,許多美國家庭選擇到中國領養一個孩子。
通過這一方式,每年上千名中國孩子去往美國。
作為援助孤兒和殘疾兒童的有效方式,跨國領養一度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根據《海牙國際領養公約》的數據,2004年,全世界的跨國領養達到峰值,共有四萬五千余例,其中來自中國的送養數量為一萬三千余例,在所有送養國家中居首。
美國父母必然要面對的是,家中黃皮膚的孩子,總有一天會開始問一個又一個“為什么”。
這個天氣晴朗的周末,建城問媽媽:“我是從你的肚子里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