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軍改:裝上和平的齒輪

軍改后,指揮體系扁平化,五級變成三級?!败娏钫顐鬟_更加快捷,指揮效率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姚憶江

兩代人的青春在老山交匯。他們也知道,最好的青春留下后,遲早會向邊防線告別。(王永青/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23日《南方周末》)

格茸七林、馮銳父子,兩代邊防軍人的青春在老山交匯。軍改激流澎湃,命運的拐點又將把他們帶向何處。

軍改后,指揮體系扁平化,五級變成三級。“軍令政令傳達更加快捷,指揮效率大大提高”。

在祖國的南疆,有這樣一座山;

在祖國的南疆,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的名字不響亮,卻悄無聲息地在堅持。

這首90后中士劉旭自編自唱的民謠《老山邊防》,早已通過“南部戰區”的微信公眾號傳播開來。

從四川達州的大巴山區,來到云南邊境的八里河東山,在當兵的第7年,劉旭收獲的不僅是原創作品廣為傳播,還有參加旅偵察兵集訓綜合第4名的榮譽。

酷愛民謠和搖滾的劉旭,休息時,抱著他那把貼著藍蓮花貼紙的吉他就不撒手,也正是這雙手,扛起鋼槍,劈開國境線的密林,為界碑描紅。

軍改后,南部戰區陸軍駐滇某邊防旅應運而生,守衛著中越邊境線。

劉旭所在的“邊防鋼七連”,與守衛老山的“戍邊英雄連”遙遙相望。主峰碑前,多少次,回訪的老兵含淚高呼:“老山,我來了!”

在這里,麻栗坡、老山、者陰山等名字,與一代軍人的奉獻乃至犧牲一道,封存在集體記憶中。以老山為代表的中越邊境山脈,成為國人心中的英雄山。

英雄山上,塹壕的壁上長滿苔蘚,黃中帶紅。

“戍邊英雄連”連長席政杰說,這苔蘚許是染上了烈士的鮮血,才長成這樣少見的顏色。

軍改后的邊防新銳

“戍邊英雄連”駐地,恰是1984年4月28日參戰官兵喝下出征酒、向主峰進軍的地方。

霧氣重起來。通往老山主峰前哨排陣地的這一段路,兩邊豎立著數十塊水泥碑,圖案以黑色骷髏和兩根人的腿骨交叉形成,下書“雷區禁止入內!”的粗體紅字??諝庠桨l濕潤,心卻在抽緊。

在該旅的眾多邊防連隊里,雷患與艱苦,是日常生活的底色。“邊防鋼七連”巡邏途經的27座界碑,有20座在雷區,毒蛇橫行,道路艱險,該連官兵在種菜、修建營房時,甚至挖出6枚炮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