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與減稅的多選題
從2013年開始,國內基建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從20%升至2017年的27%,而同期中國經濟增速從7.9%降至6.9%。政府舉債是為了搞基建投資、穩定經濟增長,但是靠基建投資其實并不能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
雖然減稅會在短時間內使政府收入減少,但長期不僅能吸引投資、促進經濟活力,還能增加社會就業,進而增強消費。
責任編輯:馮葉
2018年6月3日,湖北省襄陽市,目前國內跨度最大的重載鐵路斜拉橋——蒙華鐵路漢江特大橋即將合龍。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23日《南方周末》)
從2013年開始,國內基建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從20%升至2017年的27%,而同期中國經濟增速從7.9%降至6.9%。政府舉債是為了搞基建投資、穩定經濟增長,但是靠基建投資其實并不能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
雖然減稅會在短時間內使政府收入減少,但長期不僅能吸引投資、促進經濟活力,還能增加社會就業,進而增強消費。
挖掘機又開始暢銷了。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的數據,2018年1—7月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超過13萬臺,同比漲幅58.7%。歷史上,2011年是中國挖掘機銷量最好的一年,銷量超過17.8萬臺。
基建水暖“機”先知。通過對挖掘機的銷售、運行、表現等指標的監測分析,“挖掘機指數”可以反映宏觀經濟運行實況。
新一輪基建浪潮的序幕已經揭開。2018年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并明確要加快1.35萬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隨后,在2018年8月10日國務院召開的“降成本減負擔專項督查座談會”上,遠東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向社會喊出了減稅降費的呼吁,他稱當前經濟、金融、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信心問題,最大的成本是制度成本,政府必須下決心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
增加基建投資與減稅分別是積極財政的兩個基本方向,前者直接增加短期總需求,后者間接促進居民消費和企業復蘇。
大基建時代開場之后,減稅會成為政府的另一個選項嗎?
第四次基建寬松
對于中國來說,基建投資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中國此前經歷過三次明顯的基建寬松時期。
第一次是在1998年,外部有亞洲金融危機,內部經濟增長乏力。那一年,最熱門的經濟詞匯是“保8”,即保證GDP增速達到8%,8%意味著充分就業和社會穩定。為了應對外部沖擊以及前些年的貨幣通縮,擴大內需成了首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